本网讯(记者 艾蓓 通讯员 邱莉)7月25日,平利县广佛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将松河村一处水利设施信息录入“陕农经”平台。系统自动生成唯一数字编码,扫码即可查看该资产相关信息。“过去各村各镇‘画地为牢’,现在全市‘一把尺子’量到底。”广佛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干部王祎说。
盛夏的秦巴山区骄阳似火,镇坪县上竹镇发龙村党支部书记邓明兴忙得汗流浃背。他通过微信视频,与相邻庙坝村的监管员视频连线,核对两村交界的一处饮水工程的权属。“这是一处涉及本镇4个村648户2297人饮水工程,邓明兴找到镇政府说明情况,现在系统里资产权属、坐落、管护责任一清二楚。”上竹镇“三资”监管负责人李宝林的话,折射出安康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从“一村一策”向“区域协同”的深刻转变。
“过去监管是‘村自为战’,问题层出不穷。”汉阴县农经站站长邢继明坦言。汉阴县曾出现同一资产在相邻两镇重复登记、跨镇资产流转长期“体外循环”等乱象。今年1月,全市出台“1+3”政策组合拳,其中《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镇级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备案镇级监管人员、统一固定资产折旧标准,打破行政壁垒。
在旬阳市棕溪镇,一场镇级资产处置协调会厘清了杨河村600亩林地集体产权。杨河村600亩林地因承包费与8户农户产生纠纷,镇监管专班调用全市监管平台数据,发现杨河村600亩林地产权并未承包到户,属于集体产权。“既往不咎,按政策当年杨河村收回600亩林地年经营流转费用1万余元,并重新签订合同。”棕溪镇负责人当场宣布协调意见,村民、村集体、经营主体均无异议。
这种转变源于全市对“三资”监管痛点的精准把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前,部分村的集体资产存在“账实不符”问题,跨村资产纠纷常年无人理会。“1+3”政策落地后,通过建立“市级统筹、县区主责、镇村落实”协同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清理不规范合同5.6万份,追回流失资产价值超1.7亿元,收回集体土地4.1万亩。
“下一步给监管平台装上‘智慧大脑’,利用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和‘陕农经’数据互通实现资产流转全程留痕,通过‘预警监督’模型自动识别违规风险。”市农业农村局政策法规和合作经济指导科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