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延琴 通讯员 刘甲伦
旬阳市红军镇,因红25军74师于1935年在此转移战斗创建根据地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镇。
曾经,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小镇因交通闭塞“藏在深闺”。如今,它以红色资源为引擎,从偏远小镇蜕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从“资源沉睡”到“路径清晰”
清晨六点,晨光熹微。红军村村民宋典余已扛着扫帚,出现在红军纪念馆广场。他脚下的青石板路,被无数参观者的脚印磨得发亮。“在五年前,做梦都想不到,咱这山窝窝里能天天见着外乡人!”
50多岁的他土生土长于此,每天清扫两三个小时,月工资700元,“够油盐钱,不用出远门。都是沾了红军的光。”
宋典余的感慨,藏着红军镇的过往与当下。
2018年以前,这里的红色资源,还只是“老人嘴里的传说”。因交通不便,从镇上到旬阳市区近100公里的山路,开车要两个多小时。雨天常塌方,成了发展“拦路虎”,导致很多人“只闻其名,难见其身”。2011年开放的红军纪念馆(后获评国家AAA级景区),客流稀少。全镇80%收入依赖传统农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8000元。
不过,闭塞也让红军镇的红色记忆保持了原生态。比如延续近百年的红军烈士祭扫传统、完整的战斗遗址,成了不可复制的财富。2019年,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启动,红军镇迎来发展的关键转折点。2020年,该镇明确了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名镇”目标。
“红军精神是根,红色资源是魂。”在镇党委书记黎大军看来,红军镇的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安康市内为数不多的红色资源镇。红军精神是革命先驱留给老区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精髓所在。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填补旬阳市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空白、完善区域文旅产业体系,更是全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此,镇里制定“五区三馆一中心”规划:红色主线旅游区、民宿花卉观光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特色林果采摘区、家规家训德育区;红军精神纪念馆、智能军事体验馆、中核精神纪念馆;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红色主线旅游区串联全域,红军精神纪念馆等承载记忆,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强化传承。更巧的是“变劣势为特色”:保留蜿蜒山路打造“重温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研学线”,塌方修复路段设“战地抢修”体验点。
“游客在颠簸的山路上行进半小时后,再聆听红军徒步翻山的故事,感受会完全不同。”该镇党建办主任王罗茜说。
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红色旅游有了灵魂。红军纪念馆年接待量,从2019年的几千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近20万人次。
资源整合又催生了全域布局。全镇构建起“一核两带三区”红色矩阵:以红军村纪念馆为核心,串联寨沟娘娘洞等自然景点;沿圣驾河生态带,串联民宿观光与家规家训德育区;凤凰山风貌区分布农耕体验、林果采摘。“红+绿+古”的差异化发展,让每个村都有了坐标。
从“土地刨食”到“产业造血”
红色资源的价值,最终要落在村民的钱袋子上。红军镇围绕旅游“吃住玩行游”,织就“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产业网,让红土地长出“金疙瘩”。
红军村的蜕变最具代表性。作为“红色心脏”、陕西省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不仅有红军纪念馆、国防教育馆、核工业馆等场馆,还创新推出了“红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吴高春说:“村里发展有600亩红仁核桃园、150亩五味子、2100亩拐枣,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万余元。”
村民除了流转土地和务工收入,去年还获得了99505元的分红。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了“参与者”。
在庙湾村五组的旬阳市金周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村民范成贵忙碌的身影格外显眼。她流转给园区20亩土地,还在茶园务工,一年能挣2万多元。“以前靠种地收入微薄,现在多亏了茶园,日子好起来了。”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先宏笑称,借助红色资源优势,庙湾村实现了“一地生三金”:租金、薪金、股金。
村集体入股的金周茶园占地2650余亩。负责人尚劲洲是返乡创业能人。他改造老茶园1300余亩,将茶叶命名为“宏君香”,寓意“红军乡”。“宏君香”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售价虽高却供不应求。
如今,茶园已建成年产1.2万斤红、绿茶生产线各一条,还打造了集种植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茶园嘉年华。带动63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年产值达120万元。游客在纪念馆听完“一碗玉米换三句暖心话”的故事后,再来茶园体验采茶,临走带上点茶叶,“带走的是味道,更是红军镇的红色记忆。”
特色养殖让产业链更长。在上马村鸵鸟养殖场,383只鸵鸟悠闲踱步,工人朱修军正在喂食。“这些鸵鸟每天至少消耗2000斤包菜,我们与周边3个村的菜农都签了协议。”
村党支部书记冯远江介绍,2022年,尚劲洲成立旬阳市春华秋实金周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鸵鸟。辐射带动周边80余户农户种植包菜100余亩,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
这种“红色引领、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让红军镇彻底告别了“单打独斗”局面。2024年,全镇红色旅游带动从业人员1300多人,产生经济效益4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较2019年翻了一番。红色旅游,已逐渐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
从“条件制约”到“特色赋能”
红军镇的“突围”,更在于不被先天条件捆住手脚——让“不便”成优势,让“劣势”变“特色”。
交通曾是最大短板,镇里创新跳出“宽马路”思维。红东路改建时保留部分蜿蜒路段,打造“骑行+红色研学”路线;在塌方修复路段设置“战地抢修”体验点,让“行路难”成为理解红军精神的鲜活教材。“路不好走才更有意义。”这一转化,让游客去年在红军镇的平均停留时间达1.5天。游客留下来了,消费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红色文化传播也在“守正创新”。在保护红色资源原真性的同时,红军镇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在红军纪念馆,扫码即可听到AI的鲜活讲解;在智能军事体验馆,“寨沟伏击战”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在直播间,“红军老祖”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单场直播吸引1万人次。这种“老故事+新表达”,让红色文化突破了地理边界,吸引了更多游客。
7月5日,来自西安培华学院的“星火启航,红梦振乡”志愿服务队11名学员,来到红军镇,开启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队长陈俊旭介绍,队员们走进红军纪念碑、纪念馆、红军墓等红色景点,通过直播讲解革命历史,录制红歌、朗诵音频等方式,让红色故事“走出大山”。他们还拜访了九龙山战斗红军后裔宋典珍老人,通过对话口述与互动表演,留存珍贵历史记忆。
“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传播量,更是新思路。”镇宣传委员孙启斌说。
更深远的变化在精神层面。上马村开展“五美五小五力”人居环境整治时,村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红军镇人不能给红色招牌丢脸”成了共识;红军村推行“两说一商”议事法,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从85%升至98%。红色文化不仅是旅游资源带富口袋,更是基层治理的密码,凝聚了人心——该镇已连续6年在市对镇的考核中获优秀,且连续13年实现“零非访”。这一卓越实践,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鲜活范本。
现在,红军镇正朝着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目标迈进。7月3日,该镇印发《建设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实施方案》,明确到2026年底,将建成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预计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
从“藏在深闺”到“游客盈门”,红军镇的实践印证:发展从不由先天条件定义。找准自身优势,把“特”做深、把“势”用活,哪怕身处大山,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这也是“红色突围”留给更多小镇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