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子新
5月23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汉滨区人民检察院、老城街道培新街社区和五里镇刘营村分别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6月30日,汉滨区15人(家庭、单位)获得全市2025年“安康好人”暨“孝义善举”先进典型殊荣。
文明之花,如何在秦巴汉水间绚烂绽放?近年来,汉滨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道德模范为引领,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文明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文明培育:崇德向善氛围日益浓厚
道德建设持续深化。制定出台道德典型礼遇关爱、荣誉称号管理等办法,三年来,累计评选汉滨区道德模范74名、汉滨好人97名,推荐评选“安康好人”30名、“陕西好人”3名、“中国好人”2名,马英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李正家庭获陕西省五好家庭标兵称号。建立汉滨楷模榜,常态化开展道德评议、道德讲堂等活动,走访慰问困难道德典型40余人次。深入推进孝义文化“六项建设”,编印《汉滨区孝义文化建设资料汇编》《汉滨区孝义文化建设工作指南》,全市孝义善举培育工程现场观摩会在汉滨召开。
未成建设成效显著。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实施“13567”德育工作模式,打造“德润汉滨”品牌。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活动,推动汉调二黄、皮影戏等非遗文化进校园。三年来,共评选汉滨区“新时代好少年”109名、提名奖39名,3人获“陕西省新时代好少年”称号,6人获“安康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检查各类场所超千家次,取缔流动摊贩30余个,校园周边育人环境持续优化。
文明风尚广泛倡行。深入宣传《安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常态化整治城市十种不文明行为,区委印发《汉滨区深化“新十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滨滨有我·新十风”文明实践,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专项治理,修订村规民约150个,开展道德评议860余场次。启动汉滨新风尚示范社区(村)建设,聚焦家风、民风、乡风、行风领域突出问题,开展“新风润万家”系列活动,让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
文明实践:阵地服务充分发挥
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共机制”(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问题共解、新风共塑),制定系列方案,推进智慧云平台建设,累计注册志愿服务团体超千家、志愿者8.9万名,开展活动超2.3万场次,“四单模式”(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工作经验被《陕西工作交流》《当代陕西》刊载,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省内外17个市、县(区)来汉滨观摩学习。
品牌项目影响扩大。培育“孝义瞧瞧九点半”“窗帘行动”“小鹿姐姐讲故事”等品牌项目40余个,“孝义瞧瞧九点半”获陕西日报关注,多个项目和团队获省市级荣誉,《汉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典型案例选编》在全省推广。
“理论+”活动走深走实。组建文明实践示范宣讲团,创新“汉滨讲坛”“早阳早课”等宣讲品牌,采取“理论+文艺+故事”形式,三年累计开展理论宣讲超2.3万场次,受众超30万人次,思想政治工作获评省委宣传部先进集体。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主题,开展“戏曲进乡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举办区级主题示范活动超200余场次,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
文明创建:城乡风貌显著改善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中心城区现场纠治市民各类不文明行为3000余人次,深度宣传《安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150余场次,发放《文明行为倡议书》3万余份;社区开展“三问到万家”活动走访5万余人,收集和办理1200余条意见建议。建立创文联席会议、暗访曝光、约谈问责等工作制度,制定了《汉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督导办法》、任务清单落实、常态化执法巡查、无物业小区管理办法等“四项机制”,出台了“一街四管”“门前四包”“三色督办单”等工作措施。三年来,开展“五大专项”整治,清理卫生死角超1万处、“野广告”超8.8万条,施划停车泊位超6万个,整治占道经营超2.3万起,查处交通违法超13万起,市民对创文知晓率、满意度持续提升。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开展。制发区级创建细则和方案,修订测评体系,三年累计复查区级文明单位327个,推荐申创市级先进集体31个,验收新申创区级单位80个,8个单位、7个村镇等获市级文明称号,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县河镇红升社区等省级示范点建设成效明显。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聚焦群众需求,2022年6月以来,仅区级层面累计投入资金10400余万元。建成翠屏路等5个便民市场,完成黄沟西路等2便民市场迁移提升,恢复提升南门、金川等市场功能,建成三桥康宏农贸综合批发市场,取缔马路市场22处;拆除违建超2.4万平方米,拆改旱厕317处,建成小区电动车充电桩5000余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个,修缮公共卫生间120余处,治理缆线54个社区,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城市公共服务品质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