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健 吴苏
生活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安康市自2020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把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机结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落实中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编制完成垃圾分类专项规划,建立工作责任体系“三个清单”,完善协作配合协同推进“六项机制”,研究制定评估办法和细则,创新实施居住小区“红黄绿”挂牌管理制度,在全国城市评估排名持续上升。
城市管理人员宣传垃圾分类
五年来,垃圾分类从陌生概念成为全民行动,从试点探索走向全域覆盖;五年来,“先分后混”的困局被科学分类体系逐渐破解,“垃圾围城”的隐忧被资源化利用消弭;五年来,我市以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用设施升级重塑城市肌理,让绿色理念浸润百姓生活。这场始于2020年的生态革命,不仅让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更将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托举到了新的高度。
“四级联动”筑根基 “六项机制”聚合力
2020年12月30日,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安康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明确了中心城区先行先试,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23年,市政府办印发《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要求全域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责任体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也标志着安康市垃圾分类工作由自主探索转变为正式启动。从2021年示范引领、2022年体系构建到2025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一幅生活垃圾分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画卷跃然呈现。
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制度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标准引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2年,市分类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建立了党建引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多元参与。
2023年,市分类办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三个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了市级、县(市)区级、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四级主要工作职责,细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门和管理责任人工作职责,构建了垃圾分类“四级联动”责任体系。逐步完善部门协同推进“六项机制”,认真落实“月总结、季通报、年考核”工作要求,有效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细走实。“规划+制度+考核”的三维治理模式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示范建设强引领 终端攻坚提效能
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见证着城市治理能力的跃升。为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投放准确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模式。2021年,安康市启动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按照符合实际、富有成效、富有特色的要求,在中心城市范围内选择5个党政机关、7个居民社区、4个居住小区、6个学校、2个医院、2个宾馆酒店和2个商场超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引领和辐射带动全域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在示范点建设中,我市从垃圾箱更新升级入手,加快分类收集设施配置,逐年改造升级老旧设施,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和桶边督导制度,持续细化垃圾分类、收集、存放、处置等环节流程和制度,着力打造全流程分类处理链条。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点位1064处,配套完善便民服务设备投放设施331处。
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欠缺始终限制着发展的脚步。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80吨/日,2家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处理厨余垃圾约50吨/日,其余全部卫生填埋处置,资源化利用率仅8.6%。2023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落户安康高新区北环线产业园,日处理可回收物约380吨,建成有害垃圾暂存点2处。2024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服务范围涵盖五县四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飞跃,达到86%。2025年,厨余垃圾日处理100吨项目正式启动,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持续扩容,我市以焚烧发电为主、生物处理为辅、回收利用为基础的多元处置体系已初见成效,真正做到让各类垃圾都有了合适的“归宿”。
五年耕耘结硕果 生态之城谱新篇
五年以来,我市以“垃圾分类宣传周”“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城管进社区”等活动为契机,组织“文明有我”“城管进校园、文明靠少年”等垃圾分类主题宣讲,制作垃圾分类知识手册,引导市民群众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点亮城市地标”“晒桶打卡”“体验分类互动”“21天培育分类习惯养成”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参与感、主动性、积极性。邀请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分类体验日”活动,组建分类讲师团队,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超“五进”宣传,开展志愿服务,发动门店单位,扩大宣传教育工作面,营造“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的浓厚氛围。
2023年,在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垃圾分类齐点亮”活动中,我市获得全民活动城市组三等奖,5万余人参与线上打卡。2024年,在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中,累计开展宣传活动300余场次,发动门店单位1000余家,影响覆盖人数10.4万余人,群众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93.67% ,参与度84.67%。2025年,全市垃圾分类志愿者注册人数达369人,校园垃圾分类达到全覆盖。
历经五载砥砺奋进,安康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生活垃圾分类覆盖从28个示范点拓展至643个公共机构、375个公共场所、603个居民小区,中心城区经营区域垃圾分类覆盖率突破98%。处理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近70个百分点,无害化处理率连续三年保持100%。在住建部的评估中,得分排名进入小城市第二梯队。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我市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走出了一条中西部城市垃圾分类的特色之路。五年的实践印证了制度创新遇见科技赋能、政府主导联动全民参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就能落地生根。这场始于垃圾分类的生态文明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而随着焚烧发电项目的全面投运、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清运网络的深度融合,一幅更洁净、更低碳、更可持续的城市图景,正在安康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