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赵德莎
在生物课上,汉滨区瀛湖镇中心校学生们通过VR眼镜“穿越”到侏罗纪世界,观察恐龙骨骼结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汉滨区瀛湖镇中心小学曾经是一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学校,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随着“数字校园普及行动”的深入推进,学校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设施设备,还是师生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都在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近年来,我市把数字化作为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统筹,优化环境,创新应用,协调推进“互联网+教育”。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为教育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眼下,在教育改革与技术创新的浪潮中,一个个数字技术赋予全新维度的场景,悄然拼接着安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景图,“数字赋能”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力量。
数字赋能教育拓新路
在岚皋县城关小学的编程课堂上,学生正通过Scratch软件设计动画故事。这些从未接触过编程的孩子,在老师指导下用积木式代码搭建出会说话的卡通角色。
对于新开设的编程课,学校没有采购昂贵的专业设备,而是利用开源软件搭建编程教学平台,让零基础的孩子也能掌握编程逻辑。“我们用轻量化技术打破了‘人工智能教育必是高投入’的误区。”该校信息技术教师李立瑜介绍,学校机器人社团共培训10批次近200名学生,少儿编程培训共15批次近300名学生,近年在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优秀成绩,而每年的设备投入不足5万元。
这样的“小成本大创新”在安康各校屡见不鲜。
相比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教学设备,这种被教育界称为“轻量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正被当作促进西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最好的突破口”。
学生手持触控笔在“互联网+云端”的AI智慧授课平台解答习题
2024年,我市全面推行中小学校“轻量化”技术应用,用信息化手段更好赋能教育教学管理。据安康市数字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祖茂介绍,轻量化技术是指轻量级、低门槛的教育技术应用,包括多种工具和应用,如生成式AI、社交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短视频平台、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视频等。这些技术手段都具有轻量化、便捷、互动、个性化等特点,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轻量化技术 + 课堂创新”的模式,让山区课堂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仅2024 年,全市就有74节课参加年度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评选活动。
此外,我市“轻量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缓解了资金短缺的难题,更引领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旬阳市甘溪初级中学的智慧体育课堂,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在课堂上,传感器实时捕捉学生立定跳远的起跳角度、腾空高度等数据,AI系统同步生成运动处方。教师根据这些数据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如“张同学弹跳速度需提升0.3m/s,建议增加蛙跳训练”。这种精准化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体育课“凭经验、靠目测”的粗放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有效,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怀。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安康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孩子们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陈祖茂告诉记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高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师数字教学创新探径
在汉滨初级中学,语文老师张教军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数字教育成果:希沃白板可实现课件跨设备同步,方便教师在不同设备上进行备课和授课;UMU平台(UMU是国内一公司开发的知识分享与传播的学习平台)累计发布微课138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班级优化大师的AI评价功能让课堂互动效率提升40%,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黑板+粉笔”的传统组合,到“智能终端+云平台”的现代配置,教学手段的革新让课堂焕发新生。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手段的使用者——教师,也在这股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各显神通,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市通过推行“轻量化技术”培训,为教师的数字化转型助力。短期培训后,教师们快速熟悉和掌握智能工具,得以更专注于教学创新。据统计,近3年间,我市已成功举办超过200场相关培训活动。
汉滨区瀛湖镇资深教师王建国从“PPT小白”成长为微课制作能手,他主讲的《秦岭植物图谱》VR课程将瀛湖库区137种本土植物与秦岭生态系统结合,采用“虚拟标本馆+实地科考”混合式教学,点击量破万。这位教龄31年的资深教师,在数字世界中完成了专业生命的二次觉醒,也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更新鲜的学习体验。
教师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紫阳县瓦庙镇九年制学校引入“蚂蚁云控”系统后,教师们感慨:“原以为智慧教育就是买设备,现在明白要用数据解难题,数字校园各系统投用以来,每年节约人力、纸张、电费等成本10余万元,这才是真智慧!”
传感器实时捕捉学生立定跳远信息
从安康各校的实际来看,广大教师正以百倍的热情拥抱新技术,实现了从技术的“旁观者”到教育数字化的“践行者”的华丽转身,他们勇立潮头,投身这场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并从中收获全新的职业体验。
教育均衡发展的捷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的普及应用,全面开展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帮扶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农村教师足不出户便可观摩省级名师示范课,参与线上教研活动,与城市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城市教师也深入了解了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汉阴县职教中心开发的“轻量化办公课程包”,通过钉钉平台向全县教师开放,让乡村学校零成本提升管理效能。该课程包涵盖了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教学资源的管理方法、学校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等内容,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实用的培训资源。乡村教师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
紫阳县瓦庙镇九年制学校的“鱼菜共生”科普基地,更是数字教育科普的典范。这座建在巴山腹地校园中的“数字田园”,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抽水不用电、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排水不用手、监测不用走”。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实践学习,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和生态循环系统的原理。
记者从安康市数字教育发展中心了解到,2024年,全市172所中小学校成功建成省数字校园,两年累计达标学校412所,占比达到74.8%,超出年度计划4.8个百分点,轻量化技术渗透率89%。全市43所中小学校网络安全数据通过平台实现7x24小时动态监测,智慧体育项目落户15所城乡学校,建成初中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24间,并通过市级平台实现实时管理、数据共享。
经过一系列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全市教育均衡的实践成效得到有力验证。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持续深化应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将更加均衡,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