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与旬阳民歌携手“出圈”——旬阳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铨学的新期盼
2022-09-27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 陈楚珺J3T安康新闻网

“兰呦草的花儿吔,不呀会的开吔,开在那个高山呦嗬,陡呀么陡石崖……”6岁时,刘铨学在拜师帖上按下手印,《兰草花》成了他学会的第一首旬阳民歌。知命之年,他成了旬阳民歌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J3T安康新闻网

这期间,他成立了秦巴民间艺术团,多次参加旬阳民歌六进活动、暑期教师旬阳民歌培训、自乐班音乐骨干培训、安康市群艺馆组织的民歌培训等活动。多年来,传与承,旧与新的碰撞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刘铨学不断刷新着对旬阳民歌的保护之力、传承之念。J3T安康新闻网


刘铨学给小徒弟吴佳雨教授板胡J3T安康新闻网

蓝草坪上曲悠扬J3T安康新闻网

“《兰草花》最早是我师傅的师傅创作的,里面藏着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无独有偶,与其他非遗传承人类似,刘铨学与旬阳民歌的结缘同样得益于良好的环境熏陶。他说,因为自己嗓门亮、身段好,6岁时同村一位远房舅爷便要收自己当徒弟,教旬阳民歌。那时自家住在麻坪镇小地名叫做蓝草坪的地方,自己学的第一首歌便是兰草花。J3T安康新闻网

“旬阳民歌调子悠扬、速度缓,高腔多。曲折细腻,但又简单规整,淳朴里还有灵动。”兴趣使然,年幼的刘铨学很快便领略到其中乐趣,沉迷于这股清新的山野之风。“当时拜师规矩很大,要写拜师帖,学哪些东西,学多久,都写得清清楚楚。学完了再写谢师状,这样才算出师,才能带徒弟。学的东西门路也多,号子和小调不一样,红事和白事唱的也不一样,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的曲目。”刘铨学回忆说。于是点香磕头,刘铨学先后拜在了同村的李宏富和钱礼宝两位老艺人门下。白天上学干农活,晚上吊嗓子、练身段儿,至高中毕业时,刘铨学已经学会了京胡、二胡、板胡在内的十几种乐器,以及汉剧中唱念做打等基本功。J3T安康新闻网

“高中毕业以后被层层推荐,在省内一所音乐院校学习了专业的乐理知识,毕业分配到商洛文工团,那时候20岁出头。后来商洛汉剧团听说我有汉剧的底子,又把我要过去了。”据刘铨学回忆,在商洛汉剧团时,他不仅要进行曲目创作,还要担任旦角等角色。说着他便在手机上翻出了那时的照片,果然照片上的少年眉目清秀,神采奕然。J3T安康新闻网

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录像带的流行,商洛汉剧团和各地的传统剧团一样,开始遇冷卖不出票,入不敷出。在一年多未领到过工资后,刘铨学只得辗转回到旬阳,先后在烟厂和粮食局工作。这期间,刘铨学依旧在工作之余坚持基本功的练习。成家后,刘铨学开始教妻子和两个女儿唱旬阳民歌,并成功将妻子变成了“搭档”,把大女儿送进了音乐院校。J3T安康新闻网

在随后的下岗潮中,刘铨学再一次失去了工作。但在他看来,他又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我一个人吹拉弹唱都行,又能唱女声还能唱男声。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前,我会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和故事,再把曲子填上新词儿。”靠着喜欢和不断研究琢磨,刘铨学把旬阳民歌唱出了新意。又过上了靠手艺吃饭的日子,刘铨学只觉得畅快,白河、紫阳、汉阴、宁陕,甚至镇安的表演他都接,大多时候是车接车送,有时候饭都来不及吃就要赶去下一个场子。J3T安康新闻网


刘铨学和艺术团的成员们J3T安康新闻网

开门教学 师徒接力J3T安康新闻网

汉调二黄、旬阳曲子、各种民乐打击、京胡演奏……在无数场演出中,刘铨学将二位师傅的专长融会贯通,练就了一人演奏18样乐器,同时演唱旬阳民歌的本领。2010年,刘铨学被认定为旬阳民歌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1月,旬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的栏目导演找到我录制旬阳民歌的节目,起的名字就叫‘一人18响’。”刘铨学坦言,那时除了丰富了退休生活,更是“名利双收”,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2018年5月8日,刘铨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J3T安康新闻网

在旬阳民歌中迎来人生“第二春”的,还有刘铨学的徒弟们。J3T安康新闻网

“这个徒弟最有天分,学啥都是一教就会。就是这位,曹小丽。”指着一位头戴银白假发,笑意盈盈的妇人,刘铨学介绍道。近些天,刘铨学忙着给艺术团编排创文和喜迎二十大的演出。等了好久,他口中的这位“最有天分的徒弟”才从西安赶回来。“我今年都60岁啦。2014年在市群艺馆听过刘老师一节课,就参加了他的民间艺术团,拜师学艺。”在曹小丽的印象中,2016年在安康龙节上和另外五个姐妹表演的反串节目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而类似的大小演出,几年来不下百场。J3T安康新闻网

“我先演来我先唱,唱个民富国家强。人民政府民做主,文明社会才久长……”时而是声音雄浑有力,身姿挺拔的男青年,时而又是白发朱颜、眉眼飞扬的“摇婆子”,排练间隙,曹小丽直逗得众人捧腹。“我是从小喜欢唱歌跳舞,退休以后才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这些。在舞台上我唱着跳着,全身心投入,什么操心事也想不起来了。”曹小丽说,因为要照顾孙子孙女,之前要在西安和安康两地反复奔波,现在将孙子接回安康了,自己总算能痛痛快快排练、演出了。J3T安康新闻网

一旁的师妹,今年50岁的徐智云接过话茬:“前半生就围着家里人转,现在终于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如果没有遇见刘老师,估计现在我正跟老头老太太打麻将呢……”除了《红漆板凳》《想姐想得不耐烦》《十对花》等传统旬阳民歌,徐智云还和刘铨学学了吹唢呐。“年纪大了,不比小孩儿学东西灵性。刘老师虽然也嚷过人,但‘百教不厌’,只要我们想学,刘老师就反复教。”徐智云补充说。J3T安康新闻网

相比“关门弟子”的传统观念,刘铨学选择“全面开花,重点指导”。多年来,在各类活动中他累计授课400多课时,培训旬阳民歌演唱学员500多人。J3T安康新闻网

J3T安康新闻网
艺术团正在排练创文主题的节目J3T安康新闻网

“更纯粹 更有趣”J3T安康新闻网

在这500多人中,吴佳雨是年纪最小的。2019年拜师学艺时他才9岁,读小学四年级。J3T安康新闻网

“有一次在金州广场跑惠民演出,吴佳雨妈妈抱着佳雨赶来看节目,说我唱得好,问能不能以后把孩子送来当徒弟,那时候佳雨还不会走路。结果孩子上四年级了,真的就来拜师了。”说起这位年纪最小的徒弟,刘铨学不禁感慨起因缘际会。J3T安康新闻网

每周末乘坐1路公交坐到终点站,抵达刘铨学的旬阳民歌培训室后,小佳雨要先开嗓,再要学民歌演唱和板胡演奏。虽然偶尔被同学调侃为“老艺术家”,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的学习热情。比起学校的音乐课,佳雨更愿意上刘铨学的民歌课。“教材是轮流用,所以学校的音乐课要抄歌词,一会儿就结束了,一学期下来学不了几首歌。”小佳雨说,相比之下,旬阳民歌不仅曲调好听好记,歌词也很有意思。比如《十对花》,‘我唱三来谁对个三呀,什么开花叶儿尖呀。你唱个三来我对三呀,辣子开花叶儿尖呀’。一问一答,就像猜谜语,又像百科全书……”在佳雨看来,比起参加各种培训考级,把奖杯、奖牌、奖状拿到学校炫耀的同学,自己学得更轻松,更纯粹,更有趣。J3T安康新闻网

“我还去汉滨区的东坝小学和吉河小学各上过一节课,娃娃们兴致蛮高,课后不少孩子家长打电话咨询。”刘铨学回忆道。多年教学,不管学生年纪大小,学多久,学几样,刘铨学从来都是免费教学。J3T安康新闻网

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刘铨学并非“孤军奋战”。据旬阳市文化馆馆长郭力介绍,2014年旬阳民歌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先后出版了旬阳民歌演唱材料4册,旬阳民歌专辑3张,MV2个。旬阳市通过每年举办旬阳民歌大赛、中小学教师旬阳民歌培训班和群众演唱班,共培养了旬阳民歌传承人百余名,爱好者上万人。J3T安康新闻网

但在传承的过程中,刘铨学逐渐发现,主动来学民歌的人年纪都偏大,多为中老年人。如今在他看来,要解决“断层”的问题,关键就在小佳雨这种探索欲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强的中小学生身上。而自己身为传承人,就是要想办法让更多孩子接触到旬阳民歌,了解旬阳民歌,从而产生学习兴趣。J3T安康新闻网

“最近准备去拜访老家赵湾小学的校长,希望有机会做长期试点教学。”唱了近50年旬阳民歌,刘铨学又有了新的期盼:在安康的各大中小学,和旬阳民歌携手“出圈”。J3T安康新闻网


刘铨学和妻子在旬阳祝尔慷广场演唱旬阳民歌J3T安康新闻网

链接阅读:J3T安康新闻网

旬阳县地处陕西东南,位于秦巴山区东段,汉水贯穿全境。旬阳县被陕西省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旬阳民歌孕育于此地。J3T安康新闻网

旬阳民歌有山歌、号子、小调、风俗歌曲(酒歌、孝歌、花鼓子、哭嫁)等类别。旬阳民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它兼容荆襄楚调、巴蜀川腔、晋豫之声、秦陇之风,呈南北过渡、兼容并蓄的特点,是旬阳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旬阳民歌现存约 1200余首(包括当代创作的民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2014年11月,旬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旬阳市文广旅游局、非遗中心、文化馆等已为民歌的传承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在文化馆内设置“旬阳民歌传习基地”,在各乡镇设立“旬阳民歌传习所”。J3T安康新闻网

 J3T安康新闻网

 J3T安康新闻网

 J3T安康新闻网

 J3T安康新闻网

(责编: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