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华章有韵 文心无尘——记安康文化研究的“黄金搭档”张会鉴、李厚志
2019-08-16  来源:本站原创

姚维荣CT7安康新闻网

在《安康日报》地域文化研究的版面上,读者经常会看到“兴安·厚之”合写的精彩文章。他们二人,就是安康文化界没上过大学却取得丰硕成果的文化学者张会鉴、李厚志。CT7安康新闻网

他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康人,眷恋安康,热爱安康,是“乡愁”的守卫者。每次相聚,伴随一杯清茶,谈说不完的是安康乡愁,常常为安康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而感叹,每有所感,即付之笔墨,藉以记录和传播日渐消逝的安康传统文化。CT7安康新闻网

1 以安报架桥 因文化结缘CT7安康新闻网

张会鉴,1947年春出生于安康城东张滩镇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文化熏陶。1963年夏从张滩中学考入安康中学。由于品学兼优,先后担任校团委委员、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并参加了陕西省“学代会”。无论凭成绩还是现时表现,他毕业后毫无疑问都会进入一流乃至顶尖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高三快毕业前,正当他和同学们为高考而奋力拼搏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停课闹革命,教师挨批,领导挨斗。张会鉴对这些迷茫不解,表现迟钝,作为学校培养的重点对象,被视为“保皇派”;加上有人说他父亲解放前有历史问题,于是由过去的学生头一下成了灰溜溜的人,所幸还没有在后来的武斗中受伤。1968年冬,自然和所有同学的命运一样,回到张滩农村当了农民。CT7安康新闻网

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自小就参加劳动,所以张会鉴对这样的境遇倒也很快就适应了。所以,他很坦然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与此同时,并没有放弃读书学习,给社员读报纸,给大队办墙报,而且把自己看到的好人好事写成通讯,投给县广播站和安康日报社。CT7安康新闻网

1969年,他到阳安铁路工地当了三线民工,在民兵连任通讯报道员,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写通讯报道,有的被县广播站和《安康日报》采用。这样,他的才干逐渐被这些新闻单位了解,为随后改变命运打下了基础。1970年,他被招到安康日报社,先是做见习记者、编辑,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转为正式编辑。CT7安康新闻网

在安康日报社的十余年间,他工作努力,是有名的“下乡记者”和“高产作者”,采写了大量新闻通讯,为28部电视宣传片精心撰写了解说词,生动形象地介绍宣传安康,比如全面介绍安康地方情势的《安康》,提高安康对外影响力的《开发秦巴万宝山》,介绍风光和特产的《香溪》《瀛湖》《汉水蚕乡》《神奇的绞股蓝》,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宣传片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CT7安康新闻网

他的报道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他时刻关注安康的改革和发展,是一名热情的宣传者,又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他采访到哪里,就关心哪里的工作,关心群众的疾苦和基层干部的要求,对当地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他都积极向上反映,多方面沟通尽力排忧解难。三十年来几乎走遍了安康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布基层乡镇,用汗水写下了数千篇作品。除完成本职的新闻采访、编辑任务外,他自己也写了不少优美的散文,1994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吃春记》。CT7安康新闻网

李厚志比张会鉴年长5岁,早年的遭遇比张会鉴悲酸得多。出身于汉滨区五里镇农村的他,少年丧父,几成孤儿。勉强在恒口中学读完初中,便无力继续深造,16岁时遇到一个机会被地质队招去当工人。没想到这份十分辛苦的工作,却给好学多思的他带来了另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在四处奔波勘察地质,寻找矿产的过程中,时不时“搂草打兔子”,一些普通人不注意的碑版与地下文物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整理成一些短文发到《安康日报》,引起了时任《安康日报·金州》副刊编辑张会鉴的注意,将他聘为专栏作者。他这方面的专长引起地区有关领导的重视,1982年12月将他调到地区文管会,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CT7安康新闻网

随后,李厚志被抽调到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而张会鉴则由安康日报社调到陕西省广播电台驻安康记者站。他鼓励李厚志不要放下笔,要抓住机会,写些考古发现,彰显安康悠久的历史文化。于是,李厚志在考古工地写了散文《巴山寻舞》等反映安康历史文化的文章,陆续在《安康日报》等媒体发表。共同的爱好把他们连接在一起,成了无话不谈的文友。CT7安康新闻网

2 南山采薇 汉上拾韵CT7安康新闻网

地域文化研究,是张会鉴中年以后投注精力最多的一个领域。他与志同道合的李厚志合作,成为一对“黄金搭档”,结出了累累硕果。CT7安康新闻网

1995年,张会鉴在搜集、占有很多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编写《安康文化概览》的想法,希望立足安康地域文化,以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高度为坐标,用大文化的视角,通过客观的史实描述,梳理、总结安康历史文化内涵。李厚志听说后当即表示支持,愿将历年搜集的地方文化资料贡献出来。此计划得到时任地委书记谈俊琪、宣传部长何俊明、文教局长李胜金等领导的支持。有了坚强后盾,张会鉴心里更踏实了。很快约请丁文、李厚志、杨克、姚维荣、徐生力等文友,分配了任务。经过大家认真研究、撰述,第二年完成了初稿。反复认真讨论修改后,199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安康文化概览》作为安康第一部全面论述地域文化的专著,得到了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CT7安康新闻网

这部大著的完成,一方面积累了资料,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张会鉴与李厚志地域文化研究的信心。此后,只要有空闲,二人就在一起谈论安康古往今来、风物传说。于是就有了写些史话性质千字文的想法,亦如张会鉴当年主持《金州》副刊一样,投给安康日报发表。他们的设想引起安康日报的重视,《城乡经济特刊》《科教周刊》相继为其开辟《安康经济钩沉》《安康教育钩沉》专栏,从2003年10月开始,每周各发表一篇。同年又应安康泸康酒厂之邀,抽暇写作《泸康与安康酒文化》一书。他们在浩如烟海的地方文史资料中不断挖掘、不懈探求,相继合作完成了《安康碑版钩沉》《安康历代散文选注》《安康历代小说笔记选注》《安康历代诗词点校》,并获得当年安康地区五个一工程奖。CT7安康新闻网

此后,张会鉴与李厚志以“兴安·厚之”的笔名联袂在安康日报发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短文,几年间竟积累到一百余篇,读者时有好评,索要者不绝。加上他们在国内其它报刊发表的有关汉水文化研究的论文,竟有八九十万言。不少朋友建议,应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以存史资治,启迪后人。于是在时任市政府领导重视支持下,他们于2006年将这些文章搜集整理,编辑成书,名曰《兴安谭丛》,分《南山采薇》《汉上拾韵》《安康经济钩沉》《安康金石佚文点校》四卷出版。问世后一片誉声,有读者说:“厚重的地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可以了解历史、领略文化,教诲人生,净化心灵。”这一年,张会鉴正好步入六十花甲,这四卷书也就成了他最好的生日礼物。CT7安康新闻网

3 藏之名山 传之无穷CT7安康新闻网

2007年5月,张会鉴正式退休,但他身退而心未退,反而因为摆脱了身在单位时的一些会议应酬,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他奔波于安康、西安两地,一直和李厚志等文友一道进行着安康地域文化的挖掘工作。他们二人结伴上牛山,登天柱,瞻礼佛音寺,问道龙兴寺,寻迹万春寺,将安康有名寺院几乎游遍。回来之后,即查阅地志,参考佛道经典,查找有关安康宗教历史和人物,大量资料的搜集,让他们得窥安康宗教发展的脉络,认为安康宗教文化是安康文化中的瑰宝,研究安康文化不可不关注安康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道教文化。于是萌生了撰写安康宗教文化书籍的想法。CT7安康新闻网

他们这一想法得到了安康佛教居士李建国先生和时任市方志办主任张永强的大力支持,心里有了底气,遂用半年时间,撰写成《安康宗教文化》初稿。在广泛征求意见和修改后,2007年2月将《安康宗教文化》分为《安康佛教文化》《安康道教文化》正式出版。《安康宗教文化》的问世,填补了安康宗教文化研究的空白,不少评论者认为,这两本书质而不俚,既体现出学术性,又有趣味性,受到读者的喜爱,开拓了新的欣赏和认识空间,同时也具济世功能,对安康的旅游业会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CT7安康新闻网

2008年,市方志办建议他们以“史话”形式,写一部关于安康旧时手工业情况的著作,用文化视角,去透视这些历史碎片。张会鉴认为,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实为民之命,国之本。安康经济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六七千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的安康人,一代复一代在秦巴山地,在汉水之滨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推动社会前进,应该有一部经济史,记述安康数千年经济开发的艰辛历程,记述安康先辈在经济开发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所付出的非凡努力,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让后人在感戴先辈的思绪中受到启迪,在继承先辈优良传统中去开创未来!他提出在《安康经济钩沉》基础上扩大而补充之,以“百业史话”形式表现,结构上不必像经济史那样体系完整,但内容设置要尽可能全面。他们二人广辑博采,慎重选题,重复者去之,缺失者补之,很快完成了《安康百业史话》初稿,经有关方面审阅后,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8日,由于二人在安康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安康市文艺创作精品奖评选中,荣获特别贡献奖。CT7安康新闻网

获奖后,他们没有丝毫满足喜悦之情,又有了新的研究目标。觉得虽然写了不少地域文化著作,但最缺的是没有一部完整的地方历史人物专著。他们说:“在安康这片热土上,历史上曾演出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活剧,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安康历史就是这些人付出巨大代价创造出来的。人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以历史为镜,我们可以正确地审视过去,并展望未来。”CT7安康新闻网

出于这样的想法,二人开始合作编撰《安康名人录》。一起拟定“体例”,提出时间上限为周代,下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凡有正史可考的安康本土或游宦安康而有治绩的历代名人,根据文献进行实录。草稿出来后,二人一起到安康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市方志办征求意见,同时还邀请安康文史专家和学者审读,提出修改意见。市方志办也反复要求他们在保存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尽量甄别史实,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避免冗长的叙述,做到丰富、简洁。CT7安康新闻网

《安康历代名人录》在修改二稿时,张会鉴身体已经不支,便吸收安康学院中文系教师郑继猛参与对史料的校刊及人物编排。张会鉴到西安看病,李厚志与郑继猛融合各家意见,重新对人物事迹进行修订纂辑。半个月后,张会鉴从西安返回安康,他说放心不下,总想着书稿的事,要等二稿出来后再回西安。就这样一直等修改完成,他亲自撰写了《后记》,并委托市方志办帮助出版,这才松了一口气。2010年《安康历代名人录》出版,洋洋40万字,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有正史可考的安康历史名人,根据文献进行实录,成书出版,遂了张会鉴的一大心愿。CT7安康新闻网

张会鉴靠个人的才干与努力,虽然逐渐走出了文革动乱给他们这代人造成的影响,却最终无法超越疾病的困扰与折磨。从五十出头起,高血压就盯上了他,一度中风右手偏瘫。靠医生的悉心治疗和自己的顽强锻炼,才逐渐恢复健康。后来虽然几度被伤病所困,还是一次次化险为夷。谁想到临近七十岁时,终于被疾病恶魔击倒。2016年驾鹤西去,走完了他坎坷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旅途。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为新闻事业、文学事业、安康地域文化研究不倦努力耕耘的精神境界,为后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留下的那些累累硕果也成为安康宝贵的文化财富,将会藏之名山、传之无穷。CT7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