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俊 吴苏 通讯员 沈沙沙
盛夏时节,记者一行走进坐落于石泉县东北部的迎丰镇,入目便是满眼的葱茏,山上林木繁盛,枝叶葳蕤。山下的耕地种植着种类繁多的庄稼,被农作物包围的农家小院,在悠长的山丘起伏线上显得古朴而安宁。这是石泉迎丰,村居和大地紧密粘连,人与山乡互为补给,蓝天浩荡,碧水流淌,一个个有关自然生态、有关产业发展的故事正串联起迎丰镇人追求美好生活、努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篇章。
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城镇社区,林地198707亩,耕地16505亩,水田4042亩。46个村民小组,2915户7288人,共有贫困户915户2456人,2014-2018年脱贫592户1946人,2019年预脱贫218户395人。在山大沟深、林密路弯的村庄深处,这些数据背后一半是绝佳的自然资源,一半曾是困守在内的贫困面孔,但所幸,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随同镇干部的脚步,记者深入迎丰镇的种养合作社、农旅规划区、产业聚集端,详细了解了迎丰镇政府数年来围绕脱贫攻坚,努力实现差异化追赶超越路径上的种种作为,并在石泉县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生态资源与自然禀赋,推动迎丰镇的绿色经济发展、农旅产业融合、实现乡村业态的升级与嬗变。
归隐田园桃花岛
在迎丰镇的梧桐寺村,200亩桃林连绵在万家宝水库的一侧,桃林空隙间,艳丽的格桑花肆意招摇,开的灿烂夺目。而林边的水库因处于池河的上游,水质极为清冽,目前在镇政府的规划下正准备打造成为集戏水泛舟、垂钓休闲于一体的亲水区。碧湖流光的库区,芳菲十里的桃林,宜居宜游的田园……正是石泉县委县政府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为迎丰镇量身打造的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桃花岛”。
迎丰镇归隐田园“桃花岛” 项目除景观绿化外,统一只栽种桃树。从2018年春初,镇政府便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开始改造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为了响应号召,镇机关干部率先带头,利用周末双休,在桃花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一株株树苗在库区边昂然挺立,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按照面、片、点布局和“生态+旅游+扶贫”的模式,后续将分别补植栽种元春、探春等观赏性桃树和中蟠11、中蟠13、中桃红玉高产新品种果桃500亩,如今的200亩桃树最快明年就可挂果。周边的农家院落也将围绕“桃花岛”,因地制宜改造成为具有浓郁特色的乡村民宿。届时,游客不仅能在观赏到方圆十里的桃花与格桑,体验戏水摘果的乐趣,还能在此住下来、慢下来,感受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
采访期间,迎丰镇镇长武绍峰告诉记者:“桃花岛项目通过前期的规划和改造,其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目前正处于招商引资的阶段。”具有良好生态禀赋和自然资源的迎丰镇,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农业+旅游的融合,在这里,一座“桃花岛”所容载的既是富民增收的产业,也是能够强化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观。
产业创收助脱贫
沿着村道一路往上,荷田稻穗在层叠的梯田上翻滚出深深浅浅的绿浪,辣椒、茄子、玉米等农作物将路旁的农田尽数覆盖,阡陌之间,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迎丰镇除了生态环境很好,这里的村民也都是特别勤劳的,你能看到的有田地的地方,基本没有一块闲田,一年四季都栽种的有瓜果菜蔬,除此之外,还养蚕、养蜂以及家禽类。农民通过劳作,就能实现自给自足。”镇长武绍峰边走边介绍。
因毗邻蚕桑重镇池河镇,迎丰镇人也惯于养蚕,且规模和名气不小。在红花坪村的蚕桑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正忙着在塑料簇上下茧的王枝梅,她家种了50亩桑叶,从嫁到红花坪村的那一年开始,家里每年都要养30张左右的蚕,今年增加到50张。迄今为止,她已经是有26年经验的养蚕高手了,靠着养蚕,她为两个孩子挣来了学费,自家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除了王枝梅,该村还有很多依托合作社养蚕种桑的大户,蚕桑业正成为红花坪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迎丰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先后成立红花坪村蚕桑合作社及庙梁村、梧桐寺村2个小蚕共育点,实现跨村小蚕共育全覆盖,年小蚕共育1600张,技术培训82人次,既提高了全镇养蚕技术含量,又降低养殖成本,增加蚕农收入,114户贫困户年底将通过蚕桑产业顺利脱贫。
沿着村道依次深入,便会发现迎丰镇下辖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梧桐村的香猪养殖以绿色循环的生态养殖为特色,从2014年发展至今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在逐步发展中形成品牌,脱贫效益十分显著。在三官庙村,猕猴桃种植合作社以打造“山上林带帽、山腰果飘香、脱贫有保障、示范效应强”的生态脱贫合作社为目标,依托梧桐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山、水、田、路、渠、塘综合治理,种植黄花菜50亩,猕猴桃200亩,林下魔芋100亩,通过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提高土地附加值,推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了农业的三产融合,使得农产业正成为该镇兴农、富农的重要抓手。
精准定位融农旅
在以壮大农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中,可以清晰地洞见迎丰镇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建设体系,将生态资源与人本资源有机结合,在一定的空间维度中可形成持续发展的产业链。而将其放在整个石泉县来看,在举全县之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大背景下,迎丰镇除了产业的兴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禀赋同样不可忽视。这里不仅是子午古道重镇,智圣鬼谷子的出生地、残奥冠军成姣的故乡、“金蚕之乡”的发源地,还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省级生态镇和省级卫生镇。
文化辉光对优良生态的加持,使得迎丰镇注定会迎来自己的丰收时刻。村落里数个百年前的民居散溢着古老的文化气息,时间留下的乡情乡味在乡村旅游成为热潮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子午古道、鬼谷子的文化研究更为其扩大知名度提供了厚重的人文基础。
在采访期间,迎丰镇党委书记钟玮告诉记者:“近年来,迎丰镇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发展战略,在各个村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助推脱贫攻坚,稳固群众小康生活夯实基础。目前,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宏观战略,在对自身资源不断挖掘的过程中,围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培育乡村休闲游、健康养生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把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与区位特点结合起来,创新规划理念,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竞争力、增强迎丰镇走‘农旅融合’之路的核心吸引力,从而更好地解决迎丰镇的三农问题。”
以绿色经济为导向,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迎丰镇,在牢固树立“两山理论”的发展基础上,围绕旅游开发的契机,加大产业振兴的力度,逐步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为农旅融合、振兴乡村提供着优良的迎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