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俊 实习记者 唐正飞 通讯员 商曼
卡子社区副支书黄治春和文书韩克梅正在对回收的垃圾进行整理。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垃圾分类,现在的热烈反响是一浪高过一浪。2019年6月25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本次修订工作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7月1日,《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这被称为最严格的垃圾分类强制令,若个人没有按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
可以预见的是,垃圾分类很快将成为社会趋势。早在3月底,白河县卡子镇仓房村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回收的实践。5月份,这一试点扩大至卡子全镇。如今,将近两个月过去了,这一做法实行得怎么样了?记者日前进行了关注和调查。
和其他多地实行的垃圾分类方式不同,白河县卡子镇没有“垃圾智能化分类箱”等高科技设备,甚至没有为此新增一个垃圾桶,只是便捷地将垃圾分为“有用”和“没用”两类:有用的统一回收称重积分,没用的归入垃圾箱统一处理;再依托爱心超市兑换积分,通过镇村引导,让村民主动捡起“可以积分”的垃圾,在爱心超市当钱用,最终从垃圾分类的做法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与外埠各种分类殊途同归的是,便捷实现了把“可回收垃圾”放到对的地方,“垃圾不落地,卡子更美丽”和“节约使用资源”,成为“喊得响,落得实”的卡子镇实践。
卡子镇想到实施垃圾分类积分制度,源于一次平常检查。
那是今年3月份,镇双创检查组检查集镇卫生,走到公路沿线村组的时候,看到有很多住户把塑料瓶、废纸箱等垃圾堆在屋檐下。检查人员让赶紧把这些垃圾收拾了。答应得挺爽快,过两天再来一看,这些垃圾被住户挪了个位置——从这边房檐下,挪到了那边猪圈旁。一问,才知道,这是准备攒着卖钱的。镇领导一合计,既然这些垃圾值钱,不如加以引导,让村上统一回收,统一处理。
看变化:从随意乱扔到主动参与
在农村实行垃圾分类,“抓手”在哪儿?爱心超市进入视野:爱心超市在卡子镇的8个村都有,商品本来就在那儿摆着,平时搞活动也在兑换积分。于是,“将垃圾回收至固定地方,以兑换积分的方式在爱心超市换购商品”的方案逐渐形成,并首先选在仓房村试点。
仓房村属于卡子镇最偏远的村组之一,受交通条件制约,废酒瓶、塑料、纸板等十天半个月都没人上门回收。废品没处卖,攒着又不方便,导致房前屋后、河道里垃圾随处可见。
6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仓房村。一间村民搬迁过后的土房子就是该村的垃圾积分站,和村委会一路之隔。回收来的垃圾按类别堆在一间屋里。墙上贴着分类标识,废塑料和废纸板最多,废金属和废家电最少。靠门边放着一张桌子,“垃圾积分站登记册”就摆在上面。翻开一看,里面详细记录着垃圾兑换积分的时间、回收人、数量、种类和具体积分等信息,后面还有回收人和负责人员签字确认。
负责垃圾积分站工作的村党支部委员会委员孟建章告诉记者,3月底村里开始试点垃圾兑换积分,4月5日第一次把回收的垃圾卖掉。镇上指导建立了回收流程、分类标准和回收办法等具体细节,确定固定每周二在积分站回收垃圾登记积分入册,村民的积分可随时到爱心超市兑换成商品。开始实施后,村上首先在党员活动日和村民大会上宣传引导,教会村民分类收集,并引导大家不要乱扔垃圾,很受村民欢迎。仓房共有260户,常住180户,有80多户都参与了进来。现在农户的房前屋后,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村民主动把用过的油壶、纸板送来兑换。有了爱心超市充足的商品货源做后盾,村上很有信心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好。
白河县委党校驻村队员张昌涛也参与村上的垃圾积分站工作,他对爱心超市的商品很有感情。因为这些都是他一批一批地从县上批发市场买来的,有的还是特意到超市采购的。如今,看着这些商品被村民用“垃圾”换走,他一点都不觉得不划算。“省了环境卫生整治的精力和花费,方便村民处理垃圾,给村民提供商品,还能与爱心超市的功能结合,实现用积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的效果,看着是用垃圾来换,但我们一点都没亏……”他还告诉记者,村里的货源充足得很,去年备了将近2万元的货,到现在还没兑换完。
在仓房村爱心超市外的办公室,经过现场统计,仓房村一共回收了680斤有用的垃圾,给村民积了325分,兑出去了224分。
37岁的村民李勇在仓房村开了一个商店,他是全村垃圾积分最多的人。他告诉记者,他本人是非常支持垃圾积分的,平时自己开商店,把各种包装箱之类的废旧物品攒着,再等着回收人员上门。现在村上实行垃圾积分,就不用自己长期储存了,而且村上给的回收垃圾的钱比自己卖还高一些。爱心超市的一些日用品也都是很实用的,用垃圾积分来兑换,当然更划算。目前,他已兑了90分。
在进卡子镇的路上,药树村其实是记者此次采访的第一站。
从路边一条窄道拾阶而上,就到了药树村的垃圾积分站。外间是各种上墙的垃圾积分制度和兑换标准牌子,里间是4个不锈钢大框子,分别对应着四种可回收垃圾,里面堆放数量不等的废旧物品:各种塑料瓶、油壶最多,其次是硬纸板,最少的是废金属和废家电。
白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保寿2018年2月至今,一直驻村担任药树村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在山上分散居住,垃圾乱扔形成了习惯,只有很少的勤俭节约的贫困户有自己收集废旧垃圾的习惯。集中居住后,乱扔垃圾的现象非常集中,靠保洁员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自5月份村上开始垃圾分类积分之后,通过村上的宣传引导,群众纷纷变被动接受为共同参与。现在每月的1、11、21号开放垃圾积分站,村民拿垃圾来积分,由村监委会主任毛明礼负责造册登记回收,并签字确认。截至目前,垃圾积分站已回收垃圾274斤,给村民积了120.1分。
他还告诉记者,如今村上的保洁员郑昌全积极性比以前更高了,每两天把村上的垃圾桶归集到垃圾池里,等待集中无害化处理。闲暇时间他还可以捡垃圾积分,到爱心超市换商品。
记者了解到,按政策保洁员每年有5000元的公益岗工资,记者翻看药树村“垃圾积分站登记册”查询,郑昌全当时已回收垃圾42斤,积了21分。
这样的垃圾积分站,卡子的8个村、社区都有。截至记者采访时,其他6个村共收了650斤“垃圾”,积了340分。从村民处集中回收后,村上再联系收废品的上门收购,会有专人负责登记入账,卖得的钱会拿来给爱心超市添置商品,也有专册记录在案。
记者走访多个垃圾积分站了解到,各村基本是按照两斤垃圾积一分的标准在执行,少数种类除外,兑换的时候也是1分相当于1元钱的购买力。从村民手上回收垃圾的时候,会按照相对固定的价钱,不受市场波动影响。比如,易拉罐和市场价一样,一元钱1斤,村上回收是1斤积1分。硬纸板等纸品固定是5毛一斤,2斤积1分,但村上再卖给收废品的时候,有时才4毛一斤,相当于倒贴一毛钱。多个积分站回收的核桃露罐等饮料瓶,既不是塑料又不是金属材质,属于卖不出去的垃圾,仍然给村民2斤积1分。
但徐保寿一点都不觉得亏。他认为,通过这样的垃圾积分能够培养村民学会最简单的垃圾分类,引导村民都参与进来,让村民能够形成基本的“垃圾可回收,不能乱扔”的概念,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有用的送到回收站积分,没用的放进垃圾桶,既解决了保洁员和工作队力量不够的问题,又能通过激励手段促使群众共同参与环境卫生,从长远看,是提高村民素质的非常可行且有益的办法。
对于爱心超市的积分值多少钱的问题,仓房村的李勇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拿爱心超市这里和他商店里一模一样商品来说,5升装的金龙鱼调和油,他商店卖价55元,这里是58分可兑换,换算成垃圾的话,是2斤垃圾换1分。408克装的立白洗洁精,爱心超市是5分兑换,他那里卖4元钱。舒肤佳香皂5.5分可兑换,他那里卖5元。
可以说,和别的地方相比,卡子镇的这些垃圾还是挺值钱的。
谈保障:垃圾分类积分如何在卡子落地
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在卡子镇开花结果,其实并不是偶然。
和其他村民聚集地一样,“垃圾围村”也一度成为卡子镇的顽疾。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加之农村生活垃圾量大、类多、面广、运输成本高、分类难度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多个镇村干部都向记者直言,由于村民长期以来分散居住养成的不良习惯,集中居住后便引发垃圾遍地的问题。而垃圾兑换积分,难度很小,村民容易接受。对村民来说,垃圾扔了还污染环境,还不如收起来换成积分,对可回收的垃圾,总是要卖的,还不如卖到积分站。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工程,一定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在卡子镇领导看来,通过垃圾分类积分这样简单易行的奖励激励等办法,使大家不仅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还能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在记者看来,卡子能够实行垃圾分类积分,首先是有对环境卫生“净上更净”的保障和底气,并且把整合资金和政策用到了极致。卡子镇镇长李海军告诉记者,全镇环境卫生工作经费一直是每一分都用在了环境卫生上。镇上从人员、资金、机制上三重保障环境卫生经费有来源、人员齐整、工资有保障,环境卫生周检查、月评比、季度通报、年度考核制度自2016年开始,坚持至今。
李海军给记者算了一笔投入和资金保障的账:现在全镇保洁员44人,负责村口、路口、公路沿线的垃圾清理,12名生态护河员负责河道卫生,77名生态护林员负责山林卫生。这些人的工资全部有相应部门保障,再加上人均15元、一共21万元的镇环境卫生工作经费,每年将近100万元,镇上只需要用好用活,保持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应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有了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再和村民宣传垃圾分类回收,就显得顺理成章,而不是不切实际,还有积分激励。
在具体实施上,卡子镇各村也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公开、便捷,不让村民吃亏。记者在卡子镇采访了解到,各村村委会根据实际制定了垃圾积分站管理制度、兑换流程及积分规则,明确专人管理,每月定期集中回收垃圾,每月底公示积分及商品兑换情况。此外,针对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一现状,有些村委会还整合护河员、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人员充当“垃圾回收员”,划分责任片区,上门收取村民存放的垃圾,并逐一清点数量,群众当面签字确认进行积分。收回的可回收垃圾由村委会统一出售,费用用于支持爱心超市运转,不可回收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议趋势:先解决保障资金,再慢慢从村干部做变为交给市场做
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卡子镇在垃圾分类积分上想得更远,而对于这一新兴事物,县上相关部门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卡子的垃圾分类积分,离不开“爱心超市”这一载体。爱心超市里的商品都是帮扶单位和爱心企业投入经费买来的。如仓房村的帮联单位有市中医医院和县委党校,药树村有县委组织部和白河当地企业索越户外用品公司。在脱贫攻坚期间,这些单位和企业都会投入经费来保障爱心超市的运行。但垃圾分类积分回收之后卖出的钱,对于每年四五千元的维持爱心超市正常运转的资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记者从负责管理爱心超市的白河县民政局了解到,爱心超市是我省脱贫攻坚以来,独有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就是通过积分开展新民风建设。该县共有121个村、社区,有86个有爱心超市,其中74个贫困村全覆盖。作为主管单位,他们担心的是,爱心超市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一些村没有搞的原因就是担心资金保障不了。绝大部分村的爱心超市都是帮扶部门统筹建起来的,如何保证一直有商品兑换,如何维持收支平衡是大问题。对此,他们也曾向市上和省民政厅反映了这一问题。据他们估算,维持一个爱心超市,一年只需几千块钱。
白河县民政局局长项能刚告诉记者,今年5月下旬,为了更好发挥爱心超市的作用,该局对全县的爱心超市进行了逐一检查,对于积分兑换和评定进行统一审定和规范。检查人员发现,有的村没东西发,不敢开展道德评议给村民积分。对于卡子镇的垃圾分类积分,他认为,要长期做,必须有资金保障。
曾参加检查的该局社会救助中心主任卫艳对记者说,爱心超市的商品如果不够丰富,就不敢放开评,也就不能发挥道德引领的作用。
资金保障这一点,卡子镇倒是成竹在胸。目前爱心超市主要靠帮扶单位的经费投入和爱心企业的捐赠,维持垃圾分类积分不成问题。各村的垃圾积分站也不会或只产生了很少的房租费用。将来,如果有必要,用活用好村集体资产收益资金将是保障爱心超市继续运行、垃圾分类积分能够足额兑换的有效途径。李海军告诉记者,脱贫攻坚以来,全县每个村都统筹配置了50—100万的村集体收益资金。这笔钱是永久归村集体使用的,目前卡子各村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每年能有2.5—5万元不等的收益,这些钱足够保障爱心超市的运转了。
相比资金问题,记者采访发现,垃圾分类积分谁来做也是一个大问题。长远来看,村干部不能一直是“收垃圾的”,逐渐过渡到给市场做是其必然趋势。
就拿仓房村、药树村、卡子社区等垃圾积分站来说,基本上是村监委会主任或文书负责回收登记,至少还需要1名村干部和1名保洁员协助,每月需要3至4天时间专门处理垃圾回收。对此,徐保寿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对记者说,从短期看,确实是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长远看,是减轻了工作量,因为可以避免一阵风式的集中清理。
他的这一看法也得到了佐证。“实行垃圾积分,投入不算太大,决不让参与的村民吃亏,我们算的是生态账。2016年以来,通过有效的长效机制保障,卡子镇的环境卫生工作始终在全县前列,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我们从不搞运动式的卫生清扫。陈庄社区是全县唯一、全市首批以脱贫攻坚统揽农村各项事业综合发展的试点社区之一,一年要迎接100多次的各类检查、参观,但每次检查前,我们从来不给村上打电话说你们把卫生搞一下。实行垃圾积分之后,我们更有底气了。”卡子镇镇长李海军这样告诉记者。
对于垃圾分类卡子试点先行的做法,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的白河县农业农村局也一直在密切关注。该局副局长王能华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是社会趋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可以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来配置设备和前期费用,比如购置垃圾车、聘请保洁员,建设垃圾填埋场和分类处理设施,然后应该引导老百姓参与初步分拣。总体来说,还是经费保障最重要,难点在于全民参与意识不够,但要避免出现全靠政府买单的现象。卡子镇的垃圾分类积分,提供了好的开端,近期该局正在拿方案、订机制,以期激发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卡子的做法就很好,有个三五年先让村民养成习惯,慢慢再走市场运作方式,这也是行得通的。毕竟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做,市场上还是有专门做垃圾回收这一行业的人和企业存在的。”王能华最后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