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西 通讯员 杜秋琰 王磊
6月25日的北京,因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的举行,获得格外关注。
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被表彰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局长汪小卫进京领奖,并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由中组部、中宣部组织的此次评选表彰活动,全国共有192名先进个人和98个先进集体获奖。市人社局位列其中,既是对该局各项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不懈创新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人民满意”的深刻诠释。
新社区工厂+毛绒玩具文创产业
实现农民就业、产业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就业扶贫良性生态循环
新社区工厂和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是安康近两年的关键词和热词。市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市人社局。
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搬迁农民“搬得出、有产业、稳得住、能脱贫、易融入”的目标,市人社局大力推动发展“新社区工厂”。围绕规划建设的1330个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增收问题,组织制定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6项措施。特别是2018年7月16日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打造安康新兴支柱产业的意见》下发后,该局又组织制定了11条具体意见,全力以赴抓落实,依托苏陕协作、常安合作,大力引进毛绒玩具文化创意产业。
市人社局先后组织推动在雄安新区、扬州仪征、广东东莞、山东青岛等地开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招商推介和合作恳谈。扬州安贝斯、广东汇美思、南京益佰达、杭州合力电子等一大批行业巨头,纷纷落户安康投资办厂,成为我市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和扶贫产业。
2018年3月,安康毛绒玩具企业投产的只有3家,吸纳就业仅292人。一年后,这个数字刷新为投产126家,吸纳就业6079人。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新社区工厂325家,吸纳就业1437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514人,呈现电子产品、机械零部件、服饰制作、农产品加工以及毛绒玩具多种业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有工作的地方也有家”成为现实。
为落实破解新社区工厂融资难、融资贵困局,精准掌握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倾向性问题,利用建设银行对安康定点帮扶优势,创新“政府风险补偿+新社区工厂+贫困劳动力”政银企联动融资机制,量身打造“新社区工厂贷”产品,从评价测算、利率确定、审批放贷、风险防控等方面做出机制性探索,有效解决了新社区工厂“小额、急切、频繁、短期”的资金需求,为产业扶贫开辟了新的资金筹措渠道,为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脱贫攻坚、实现政银企互利共赢探索了新路径。目前,新社区工厂贷已为3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2459万元,覆盖全市10个县区68个社区70个新社区工厂。
技能培训“安康品牌”
趟出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之路
市人社局不断组织推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三年来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8.58万人次,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0.32万人,其中“紫阳修脚”、“白河经验”卓有成效,在全省全国已成品牌。
紫阳修脚师早已是一张金字招牌,除此之外,市人社局在该县还倾力打造紫阳月嫂、紫阳味道、茶歌紫阳、富硒电商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产业发展亮点品牌,形成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壮大一业”的良好态势。安康籍修脚师在全国各地开店超过6000家,从业人数接近5万人,年创经济收入15亿元,成功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行业领军人物郑远元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受到汪洋亲切接见。“紫阳修脚技能脱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且排在中国案例首位。
在白河,自脱贫攻坚以来始终把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为解决培训资源利用不充分、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探索出“三业融合,立足精准强技能;三心融合,扶长志气激动力;三优融合,搭建平台稳增收”这一“三三融合”模式,让创业培训成为脱贫攻坚扶志励志、激发内生动力的生动课堂,实现了培训对象、内容和方式“三个精准”。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纳入培训内容,对发展产业、创业的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对转移就业的实行有组织定单输出,对就近就地就业的吸收到新社区工厂,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创业和就业环境,受到贫困群众热烈欢迎和上级部门充分肯定,并作为扶贫案例在全省推广。
在旬阳,该局坚持把劳务扶贫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着力解决劳务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就业不稳定、流动频率高、服务管理难等突出问题,探索创新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化运作模式,将政策咨询、用工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权益维护等服务到村、精准到人,初步探索出一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册登记——技能培训——稳定就业——积累创业——返乡发展”的持续稳定脱贫之路。截至目前,旬阳已组建村级劳务扶贫公司277家,实现了169个贫困村全覆盖,与县内外1385家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有组织派遣贫困劳动力1.8万人,人均年增收3.5万元以上。
紫阳、白河、旬阳有了各自的技能培训“拳头产品”,其他县区也纷纷开创新的品牌,共同开创安康技能培训新天地。
搭建人才“数据库”
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提供欠发达地区人才强市的有效范本
越是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越是迫切。市人社局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代市委、市政府起草《安康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并正式印发,出台了《安康市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安康市柔性引才办法》《安康市“金州工匠”评选办法》。
2015年以来,累计引进硕博等高层次人才442人,为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引进焊接专业全国技术能手1名。年均选派近1000名公务员及专技人员到高校和发达地区培训学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累计达到1362人,累计培育和挖掘各类能工巧匠1.5万人。成立市级院士工作站4个、科技创新专家工作站4个、专家工作站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创新科技合作联盟2个。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全市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5.6万人。
在为安康发展挖掘源头活水、进行人才储备的同时,市人社局自身也在不断的砥砺奋进中,锤炼出了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的“四铁”干部队伍。该局连续七年跻身安康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格次,先后被评为全国人社系统2014-2016年度优质服务窗口、陕西省人社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安康“新社区工厂”模式,列入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并在全省推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争相报道,先后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经验”。
领奖归来的市人社局局长汪小卫表示,成绩来之不易,是心力和体力并用、汗水和泪水同流的结果。但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一切工作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在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和最严要求,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社部门应有的作用,为国家级“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继续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