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锐萍 魏涛
水是安康的魂,也是安康的灵气之所在。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居全省第一、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等等,不仅仅是安康引以为傲的水标签,也是外界认识安康的初印象。
但是,长期以来,囿于山大沟深,农户居住分散的现实状况,让群众守着汉江这个秦巴腹地的“大水缸”,依山傍水却不得不面临着 “有水难存”“无水可蓄”的窘况。
作为全省12个地市中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市。要在2020年完成26.3万户79.9万人的脱贫任务,水利扶贫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不言而喻。
基于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既注重顶层设计的宏观统筹,也深度关切基层群众的饮水难题,用智慧决策和政治担当,开创安康水利扶贫的新气象,系列创新实践在全省树立了标高。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康水利扶贫投资70亿元,相当于“十二五”的近3倍,其中,建成供水工程1983处,受益人口147.6万人。如今,水波澹澹生水“花”的感人景象,让山城安康因水而兴,城乡群众因水而富。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安全饮水一户都不能少”
五月的安康,处处郁郁葱葱,满目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空气中似乎都弥散着甜蜜的味道。记者前往平利县金沙河村,大老远就听见贫困户尹维山招呼客人的声音。
尹维山近两年特别忙,但他忙得很乐呵,因为自家经营的农家乐,因食材地道、陕南“乡土味”浓,所以生意异常火爆。而这样的情景在3年前是他不敢想的。
早在4年前,尹维山就在自家开了农家乐,但基本没有人来消费,原因是家里缺水,客人来了洗手都很困难,更别说喝好水。这样的状况让他一度对脱贫致富失去了信心。
没想到好消息来了,2016年,平利县水利局在水利扶贫中,投资860多万元,对金沙河村实施了联村供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污水集中处理等项目,使金沙河村900多人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日子。因此,尹维山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不算其他,仅凭农家乐一年至少可以收入四五万元,脱贫对他来说早已不成问题。
其实,尹维山曾经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吃水难在安康过去是普遍现象。相对城市供水工程而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分布散,点多面广,施工条件复杂、管线长、施工难度非常大。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安康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之一。
“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打到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资金倾斜、项目帮扶等措施需要全面发力,目标就是全部脱贫。”年初召开的全市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为此,安康水利系统把水利扶贫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聚集各方要素,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抓落实。市水利局党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水利扶贫研判会,班子成员实行包联帮扶制度,深入实地巡察督导,并制定了责任清单,定期检查;明确了所有水利投资项目,向贫困镇、村倾斜;制定了水利扶贫考核办法,对项目建设进度、示范工程创建、“量化赋权”改革、整合资金争取等工作合理赋分,客观评价各县区工作成效,并对各县区项目进度在主流媒体进行公开通报,对排名靠后的通过观摩交流,约谈提醒,确保不拖整体工作后腿。
正是在这种尽锐出战、背水一战的工作状态下,我市2017、2018年度水利扶贫工作在全省综合评定中连续排名第一。“安康的水利扶贫工作在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做到了政治站位高、责任夯得实、推进措施硬、建设标准高、管护机制活、综合成效好,始终发挥着示范引领和带头创新的作用。”省水利厅对安康水利扶贫工作如此评价道。
2019年,全市计划完成投资7.4亿元,建成717处脱贫攻坚饮水安全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6.62亿元,投资完成率89%;完工项目532处,完工率74%。年度项目预计6月底主体完工,8月底全面达标,届时,全市贫困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全市自来水普及率将超过95%。
建设精品工程,净化水质达标,“实现吃上水到吃好水”
“轻轻拧开水龙头,甘洌的水就汩汩涌了出来。”4月30日,随着汉滨区关庙镇包湾联村供水工程竣工,包湾570户村民压在心底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关庙镇包湾、大垭、汪垭3个连片贫困村3265人吃上了安全、甘甜的自来水。“你看现在水厂送出去的水,浊度0.722NTU、余氯0.47mg/l、ph6.3、液位3.67m、色度4.4PCU,对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这水质非常好。”平利县供排水管理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长沙铺联村供水安全监控系统时说。
不仅在包湾村和长沙铺村,在安康的其他深度贫困村,越来越多的村民们不仅吃上了放心水,而且致了富。
“有了扶贫政策和小农水工程,我今年除了栽种红颜草莓和奶油草莓,又增加了新品种贵妃草莓。”旬阳县吕河镇江店村周国莲家的草莓种植大棚在有了充足的水源之后,每年一到草莓成熟期,采摘园都会迎来不少游客,一年下来收入有10多万元。
长期以来,安康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安康脱贫致富的一大瓶颈。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以来,安康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点面结合,示范引领,在抓好面上贫困村、贫困户供水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供水示范村创建活动。从规划布局、水厂建设、水质消毒、运行管理、水源保护等10个方面出台饮水安全示范村创建标准,要求每县每一年不少于10个示范村创建,全市每年不少于100个。
同时,要求各县区在创建活动中,严格执行创建标准,规模水厂做到有标准厂区、净化设施、办公场所、监控措施、厂区绿化的“五有”标准,供水千人以上工程水源保护做到有隔离设施、警示标牌、管护制度、巡察人员的“四有”标准,有条件的落实供水入户到“三头”要求。汉阴县在2018年一次性投入515万元,购买156台次氯酸钠集中消毒设备,解决水质消毒问题;平利县今年一次购买27套次氯酸钠消毒设备,解决新建规模水厂的消毒问题;汉滨、旬阳、镇坪等县区也都相继更换配备了次氯酸钠消毒设备。对小规模水厂和分散工程的水质消毒,我市配备了消毒精片分发到村,并进行技术培训,掌握投放要领,确保每一滴水从水源地到蓄水池,再进入千家万户都安全、优质。
“水甜了、缸净了,‘太阳能’上房了,产业发展后劲足了”,这是如今流传在安康老百姓中的一句话。昔日“下雨吃浑水、天旱没水吃”的农户家中新盖了浴室,厨房中安装了洗菜池,房顶架起了太阳能热水器。采访途中,记者还看到不少家庭进行了“厕所革命”。从曾经吃水难到吃上水,再到如今吃好水,水利扶贫正在安康大地不断释放出强大动能。2018年,安康供水示范村创建活动入选“中国水利记忆·2018基层治水经验”,我市水利扶贫工作多次在全省进行了交流发言。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建后管理,“要让好水永惠民”
“水流千家滋润黎民,惠泽百姓沐浴党恩。”这是挂在汉阴县田凤水厂门口的一副对联,简单的十六个字却道出了水利人的心声。农村供水工程的社会效益能否长期稳定发挥关键看运行管理,能否建立起完善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既是脱贫验收过关、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更是巩固建设成果、确保群众受益的必然要求,而这,也考验着安康水利人的智慧和担当。
为此,我市一方面积极落实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同时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机制体制上寻求突破,在管理和监督方面下功夫。
首先,我市按照省水利厅提出的政府出台一套管理办法、县镇建立一支建设管理队伍、以县为单位建立一定数量的维护基金的“三个一”管理办法,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安康供水建后管理的汉滨全额拨款、旬阳差额补贴、紫阳自收自支、汉阴民营资本租赁经营的“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的推广,使专业管理队伍和企业成为农村供水工程的经营和管护主体,很好地解决了千人以上、有一定供水规模水厂的建后管理问题。对于千人以下工程,我市推行“供水协会+”的模式,使村两委班子兼管下的供水协会成为供水工程的经营和管护主体。
同时,按照省水利厅提出的“量化赋权”改革要求,把村级供水的产权确权到镇政府或县级供水总站(或公司),管理权依然由水利部门牵头,镇村配合,共同管理,经营权交给协会或村级两委班子,逐步探索出了“协会(或村两委班子)+管水员+X”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不同规模的农村供水工程实现管理无盲区、有措施、见实效,达到了工程良性运行、群众长久受益的目的。
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智慧水务建设。作为安康智慧水务探索的先行者,汉阴县按照“农村供水市场化,供水服务智能化”的发展理念,探索建立了规范化建设,科学化提质,市场化管理,智慧化运维的农村安全饮水智慧水务体系,走出一条农村供水管理服务市场化,政府、企业和群众多赢的路子。
今年1月25日,水利部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对汉阴县饮水安全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陕西省汉阴县通过量化赋权、确权登记明确农村供水工程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引入民营企业参与经营农村水厂,服务全县52%的农村常住人口,政府建立企业承包考核奖惩制度和经营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实现了供水水质达标、群众满意度提高和供水单位良性运营。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如今,安全的水,放心的水,成为百姓心间的一脉甘甜,从依山傍水盼水,到引得清流入户,在过去几年,安康水利人用责任、心智和担当,让美丽乡村有了水脉滋养,也让扶贫活水造福更多的山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