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璩勇 陈俊
如今,赶上了好时候,新社区工厂遍地开花,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汉阴县涧池镇,也有这么一家新社区工厂,不过这里的工人很特殊:都是“老手艺人”。
说是“工人”其实并不准确,所以要加引号,因为他们都是在自己家里生产;说是“老手艺人”倒是货真价实,这些人从事的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藤编,而且大部分是农村留守老人。
从涧池集镇通过平坦的通村路,十几分钟就到了位于仁河村1组的汉阴县藤发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经营主赵德军是平梁镇人,今年42岁。早些年一直在广东中山打工,看到隔壁的藤椅厂生意红火,就计划着回乡发展。他知道汉阴县的藤编技艺由来已久,有人居住的时候,就有用藤编制作家具的这门手艺了。他还打听到当初大集体的时候,县上最大的一个藤椅厂就在当时的永宁乡中营村。2012年,他便在村上租民房建起了厂子。
经过几年的发展,受制于产能,一直处于滚动发展之中,最多的时候一年产值200万元,利润保守计算在10%左右。
藤发藤发,靠着藤编手艺,确实能致富发家。不过,最关键的是,脱贫攻坚以来,依托好政策,还能带动周边7个村的村民和贫困户一起挣钱。
走进厂区车间,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各种管材和加工设备,电焊工、扳管工、切割工,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后面仓库摆放着上百件各类藤编产品,有沙发、茶几、各种造型的椅子,还有可竖起来收纳成花瓶形状的成套藤椅、茶几产品。赵德军告诉记者,这些藤编产品主要销往西安、甘肃等周边地区,销量根本不用愁,如今已经开发出了40多种产品。得益于脱贫攻坚好政策,去年年销量达到了600万元。现在满负荷生产,每月只能生产1万件,仍然供不应求,主要还是受制于藤编工人数量,大一点的订单根本不敢接,害怕生产不过来。
当时是下午三点左右,正是开工生产的时间,可满厂子怎么只有两三个藤编的工人?难道这就是生产不过来的原因?
不是有句话说“高手”都在民间嘛。原来,工人都在自己家里编椅子哩!
记者了解到,工厂车间主要通过各种机器,经过20多道工序把管材加工成骨架,这便是该工厂秘而不宣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再交给村民开始藤编生产。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厂里编,都可以。在家里还能照顾孩子家人,大家当然选择“坐在家里挣钱了”!
如今该公司带动周边7个村的200多人从事藤编生产,已有98户挂牌成为“藤编社区工厂家庭车间”。
出了厂子,不远处就是一个挂牌子的“家庭车间”。门口挂着87号牌子的是村民谢开秀家,一进屋,就看见堂屋摞了好多把编好的藤椅和待编的椅架,一看就是勤劳人家。记者专门数了数:藤椅26把,椅架40多个。今年66岁的谢开秀老人正在里屋编藤椅。她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天已经编了两把椅子了,正在编第3把,一把挣12块钱。外面的那些藤椅,是她个把星期编好的,椅架也是厂里送到家里来,只要打个电话,厂里就来人把编好的椅子拉走,“方便得很”!
记者了解到,采用这种增收模式,镇上可下了不少功夫。
从去年开始,涧池镇探索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营、就业联盟、产品联销”的“四联”精准扶贫模式,按照“支部做牵头引领,农户做原料基地、企业做生产加工、电商做产品销售”的发展理念,通过“四联”为群众增收致富在全镇搭建起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保姆式”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链条。其中,就包括赵德军的藤发公司。依托该公司,仁河村确定以发展藤编手工艺产业为突破口,与藤发公司签订协议,在村内建立了藤编社区工厂,按照“支部+企业+社区工厂+农户”的思路,通过“就业联盟”解决在家闲散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促进企业盈利、农户增收“双赢”。
增收思路有了,可这些年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会藤编的人越来越少,怎么办?
众人拾柴火焰高,办法总比困难多。帮扶仁河村的汉阴县总工会就联合县人社局和涧池镇,在仁河村举办藤编技能免费培训,动员农村闲散和剩余劳动力到藤发公司生产车间观摩学习,由熟练技术工手把手教授藤条椅的编织技能。至今,大规模的培训已举办了10期,300多户村民参加了培训,逐渐熟练掌握了藤编技术,开始为藤发公司供货。
此举既为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藤发公司的用工和厂房问题。相应的,产能扩大后又能再促进村民增收。可谓鸡生蛋、蛋孵鸡。
汉阴县总工会驻仁河村第一书记成欢介绍,藤编技能简单易学,劳动强度小,掌握技术的农户一不用投入资金,二不用寻找销路,与社区工厂签订产品回收协议后,在厂、在家做工均可,工作地点和时间相对灵活自由。按照熟练程度,每人每月可生产60—100把藤编椅,按照椅子大小,净收入约1000—2000元。对连续3个月从事藤编生产的,镇上还奖励300元。
涧池镇镇长黄波告诉记者,全镇依托藤编社区工厂,170多户村民参与生产。“小藤编、大产业”解决了农村闲散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问题,务工赚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深受群众的欢迎。目前,镇上已经在中营村规划建设了手工编织产业园,今年下半年就能建好。到时候把厂子迁过去,把产能再扩大些,按照“一镇一业”的高标准打造藤编产业,让更多的村民能“坐在家里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