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单 实习记者 郑运祥 大年初一,安康人的朋友圈里除了新年问候,一组组呈现身边弥漫浓浓雾霾的图片、视频,似乎成了另一份“新年礼雾”迅速地传播着。
有的图片,展示了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同一街景的“清晰”与“模糊”。有的视频,显示十多米开外的自拍看不清楚人与物,并配发俏皮的文字,“你们能看到我吗?”
“三十晚上刚12点,鞭炮声四起,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家住高新区现代城小区的刘女士称,第二天早上本准备早起带老人出去散步,打开窗户看见外面灰蒙蒙一片,只能作罢。
除了感官上天气的灰蒙蒙,一组数据也显示了过年这几天安康的空气环境污染的指数亮出了红灯,空气质量指数从2月3日的83,上升到2月4日120,2月5日突增至360,从良好,到轻度污染,再到严重污染,这已是历年级别最高的一档。大年初一最高峰更是接近500,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实时排名安康排名全国第九!
从2月6日至9日,安康空气质量指数持续转好,维持在110左右,但也明显高于大年三十之前,烟花爆竹“禁”与“放”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安康人的朋友圈里出现了一片讨论声:“看看,这就是放炮的结果”“我们不要尘霾弥漫的春节!”
根据中国气象报社一篇文章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PM10和PM2.5质量浓度分别可达平时的4倍和6倍。而遇到无风的天气,这个倍数或将更高。
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夕23时许,空气颗粒物数据直线上升,24时许达到顶峰。市区气象专家分析,过年的这几天安康地区普遍低气压,空气相对流动缓慢,更是加剧了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局部区域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至少为正常情况下的数十倍以上。
这一场雾霾,成因直指烟花爆竹的燃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城区人口密集的地方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伴随着环境问题,还伴随着健康问题。
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如果被人吸入身体内,刺激呼吸粘膜,会引发呼吸疾病。市中医医院一名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因除夕当晚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空气污染,这几天前来就诊的急慢性呼吸科床位都已经住满了,全市其他几家医院的情况也是这样。他们希望加大力度杜绝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燃放烟花爆竹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安全隐患。大年三十23时,汉滨分局东城派出所民警在巡查时,发现一起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执勤民警迅速将火扑灭,幸好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为了强化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管理,公安系统共出动警力3900余人次,查处非法储存、销售烟花爆竹案件21起,行政处罚21人,批评教育18人,取缔无证经营摊点98家,移送安监部门5家。查处非法燃放烟花爆竹案件17起,行政处罚32人,批评教育59人。成功制止非法燃放烟花爆竹780余起、1920余人。
其实早在2018年2月1日,《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就已颁布施行,该《条例》明确规定了禁止和限制燃放区域、限制燃放时间、销售管理、允许燃放品种管理等事项。今年春节前,市政府还适时发布了《2019年春节期间中心城区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的通知》,市级相关部门发出了《中心城区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倡议书》。
这些年,公众逐渐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是弊多利少,据网络媒体一份调查:春节期间,安康该不该燃放鞭炮?330余人选择了“不应该”,占比68%。虽然“不放”已经成为民意的“大多数”,但很多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担心,燃放烟花爆竹完全被强制执行,年味就越来越淡了。
网友的观点恰恰反映了如何有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问题,在安康乃至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客观存在的现实原因。立法了、倡议发出了,但烟花爆竹依旧在放,空气依旧被污染,根本还在于牵扯的民生利益太多、涉及的行为习俗太广。
实际上,移风易俗从来都不是易事。这其中的教育、宣传和引导不能缺位,从严从实抓好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同样也不能缺位。另外,通过不断补充完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丰富城乡文娱项目,让民众年有所乐,“年味”有所寻,“放炮”这事自然也就不会成为一些人的“心头好”了。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职能部门权力不闲置,公众广泛参与,减少或杜绝烟花爆竹的燃放,群众才能共享安宁舒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