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麻将声的除夕夜真好
实习记者 郑运祥
“全家好几年都没有这样坐在一起看春晚了,说说笑笑的,这才高兴,这才叫年味哩!”
家住紫阳县双安镇双河口村的刘忠琴,大年三十刚吃过年夜饭,就早早的收拾着自家的客厅——大大小小的盘子里摆上各种瓜果,窗户玻璃上贴上福字和剪纸,再生起一炉旺火。
记者来到她家时,家中的老小和邻里两户亲戚,都已围坐在客厅火炉旁,边吃边聊边看着央视春晚。窗户上火红的福字和火红的炉火,使屋内的气氛喜庆而又热烈。
“以前这时候咱们就去搓麻将了。”刘忠琴打趣道。
“那可不是!”她的丈夫郑太军接过话茬,对记者说:“以前她们这几个爱打麻将得很,平常有时候为了打麻将,饭都忘了煮。过年的时候,吃完年夜饭,就都跑去打麻将了,一打就是一晚上,到天亮才回来。”
“去年有一次我实在气不过,把她们的麻将桌子推出去卖了,她们还埋怨了我好几天。”回忆起这件事,郑太军挠了挠头,笑着说道。
“现在还想再去打麻将吗?”
“现在不想打了。”面对记者的疑惑,刘忠琴回答说,“一方面现在政府管得严,到处都在搞新民风建设,我们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是这些道理还是懂的。另一方面我也打算在家开一间熟食店,这周围的人发展的都好,我们也要努力一把,跟上社会的节奏。”
“以前过年的时候,她们都去打麻将了,就我们一两个人看春晚,过年好不容易都回来了,又坐不到一块儿去,冷清得很。”郑太军说,“现在好了,大家都坐到一起热热闹闹地过年,希望以后每年都能这样。”
“会的,会的。”大家都附和着。春晚过半,记者起身道别后,特意沿小道又走进了几户村民家中,才发现以往几乎家家都在打麻将的场景已不见, 这一新年的新气象,不止是刘忠琴一家,而是整个乡村。
二孩时代让春节更热闹
记者 黄慧慧
春节,是亲戚走动的日子,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对于国人而言,过年时家人齐聚、共享天伦,是一个家最为开心的时刻。如今,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众多家庭迎来了二孩时代,让春节变得更加热闹,年味儿也更浓了。
家住白河县卡子镇大桥村的村民丽丽,自从结婚之后,每年除夕和老公的家庭一起在孩子太爷爷家吃团圆饭,而今年春节聚会的地点因为二孩发生了改变。除夕当天,在表兄妹组建的微信群“快乐大家庭”里,大家对聚会地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通、温度、距离等因素都成了大家考虑的重点。最终,为了照顾丽丽家的二孩,干脆把地点选在了丽丽家。新添的二宝成了全家人关注的焦点,长辈们抢着逗一逗、抱一抱,而宝宝则是一会哭、一会笑,大家的话题也从二孩经费、育儿经验延伸到了二孩带来的生活改变。
这一顿团圆饭,共有15口人,四世同堂。太爷爷太奶奶年近80岁,丽丽的两个宝宝是全家辈分最小的一代,两位老人看着满屋的儿孙,尤其是新添的小曾孙,更是眉欢眼笑,满屋子笑声连连,勾勒出一幅团圆祥和的美好画卷。
丽丽说,今年是她印象里最为热闹的一个春节。二女儿的出生,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更多欢笑,还找到了许多长大后失去的年味,家里准备了很多小孩子吃的零食,饭桌上多了几道专门为孩子准备的美食,小孩们出门放鞭炮等种种场景,都让整个大家庭充满了喜气。
像丽丽这样的家庭,如今也是越来越多,二孩政策的落地开花,使无数家庭迎来了新生儿,昔日儿孙满堂的场景又重新出现。在新春的街头,看到越来越多开着小车、抱着二宝、领着大宝串门走亲戚的“二孩家庭” ,串门时给孩子们多准备些礼物、多包个红包、进屋后逗逗孩子们、多了些话题,这些场景正成为眼下过年的新气象。
“希望时光慢一点”
实习记者 李莹
初四一大早,街上刮起了冷风,前日的温暖被一扫而光,寒气重新回归大地。早上八点,正是睡懒觉的时间点,偏距安康市中心培新街一隅的早餐店却已经打开了大门,等待第一批叩门的食客。
“现在周围的商铺已经陆陆续续开门了,整条街已经开始苏醒过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生意人是没有假期的。”武金坪一边帮着母亲打下手,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这家早餐店从她初中时开业,到现在已经十几个年头了。母亲一直起早贪黑、忙忙碌碌,独自打理着店子,很少有休息的时间。一到假期,武金坪就自觉放弃休息时间,帮母亲招呼客人,打打下手。“母亲一个人忙了这么多年着实不容易,我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帮她,让她轻松一点。”说话时,店里陆陆续续来了几位客人,武金坪边招呼他们坐下点餐,边把免费的稀饭端给客人享用。小小的不到十平方米的早餐店,渐渐开始有了热闹气息。
“初一早上当母亲亲手把红绸带系到我手上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今年是我的本命年。这是我人生中第二个本命年,前一个自己还太小,没什么感受。但是一到今年,我就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忙碌过后,武金坪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了左手腕上串着小金猪的红绸带,带子里系满了母亲浓浓的爱和祝福。“学生时代跟进入社会之后的过年感受完全不一样,读书的时候自己还小,感受不到生活的担子。但是这两年,我的身份由学生转换为了社会人士,经历了生活、工作中的种种摩擦,意识到了成年人的生活当中没有容易二字,也更加理解到了母亲的不容易。”谈起对新年的看法,今年二十四岁的武金坪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有一句歌词说的很准确‘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我现在长大了,而母亲却开始慢慢变老。”看着母亲鬓角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武金坪的眼中始终闪着泪花。说起新年的期望,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小时候最厌倦父母的唠叨,恨不得离得远远的;长大了,却又希望父母多唠叨自己几句。我就希望时光慢一点,母亲老的慢一点,让我能好好孝敬她,能陪她走的更远。”
喜领分红日子有奔头
记者 陆青波
新年之际,位于秦岭南麓新场镇花石村的村民们齐聚一堂,个个面带喜色,迎接新一年里的“新喜事儿”。
“易荣军,8610元,请先在这里签字,然后领钱。”宁陕县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赵耀民对着分红名单一一叫着村民上前领取收益款,指导在领取册上签字。另一边,村主任沈太荣迅速将整钱、零钱凑好数发给村民,嘴上也不停地嘱咐着“拿好钱,再点点,看看对不对,不能搞错了。”
“合作社分红啦,我们都有份,现在扶贫政策还真是好啊。”在花石村合作社股民分红大会上,手里拿着分红款的易荣军,脸上挂满了笑意,诉说着合作社的好处,感叹扶贫好政策。
据花石村支书冉崇友介绍,这是该村“三变”改革后,首次对贫困户和村民进行收益分配和分红。当日,共发放收益款20余万元,其中劳务合作社分配收益16.1万元、天花山种养合作社4.7万元,全村所有贫困户和5户一般村民领到了收益款,平均每户收入6700元,最多的领到了2.6万元,最少的也领到了1600元。
“我平常在劳务合作社务工,媳妇在种养合作社做些锄草、护苗的轻巧活,两个人都有分红,一年下来,总共分到了2万多元,想想后面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贫困户全桂莲手中拿着领到的分红款,高兴地合不拢嘴,对今后的红火日子充满了期待,浑身都散发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十足劲头。
“合作社分红,让村民们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也让村民们看到了今后发展的主方向。今后,我们将继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引进市场主体、抓好产品包装、拓宽销售渠道、培养带动大户,让种养产业并肩齐行,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收益,努力实现户户有股份、人人能分红的美好愿望”宁陕县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赵耀民说。
村里有个好书记
实习记者 罗伟
大年三十一早,我去舅舅家里给他拜年,大家围坐在火炉边,闲聊起来,谈起双垭村的变化,舅舅一下打开了话匣。我舅舅名叫屈复舵,现任旬阳县城关镇双垭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人都喊他“铁腿书记”。他从1994年开始当村主任,1997年当村支部书记直到现在。
双垭村离镇政府不到15公里,开车不到30分钟就能到,但是该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80%的人都依山而居,属于典型的高山村。烟草、核桃、油牡丹、拐枣、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是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舅舅告诉我,全村现有361户1356人,2014年建档立卡189户639人,截至目前,已脱贫146户。
20年前,村里依靠水力发电,只有70户通电,一大半村民还用的是煤油灯照明,电力供应远远达不到群众需求。为了让全村早日实现户户通电,随后几年,舅舅组织群众集资和投入劳动力,架设高压电线,与村民奋战在一线,让全村在最快时间里通上了照明用电。2010年后,由于输送距离和用电量增大,电压常常不稳,他又多方联系,提交申请报告,向电力局申请进行农网改造,增加了3台变压器,2014年全村自此用上了动力电。2018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委群策群力,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全村的脱贫攻坚一线。2019年可全面实现脱贫。
谈起2019年村上的发展计划时,他告诉我, 2019年全村计划开发旅游产业,已经向帮扶单位县人大常委会提交了项目计划,待款项到位,将修通黑山与火神寨的旅游步道;建成大门垭停车广场,预计可停车200余量;继续发展养牛、养羊等养殖业和油用牡丹、拐枣等种植业,保证2019年全村实现脱贫。“让全村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我最大的梦想,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直到终生。”
扫码支付过大年
记者 王旭
“你支付宝里有没有多余的爱国福,快给我一张,我就差这个了。”“我们加个好友,我给你发过去,你那里有多余的敬业福没?”……临近过年,朋友聚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他们讨论的正是年前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活动。自“互联网+”提出以来,网络支付开始进入元年时代。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主的两大网络支付方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街上的小摊贩,大到机票、酒店、逛商场,都能使用网络支付,出门只带手机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常态。
大年三十晚上,从旬阳县健康南路到宋家岭这段路途中,来往上坟的人络绎不绝。作为利群商行的老板,王利群最喜欢的就是过年这几天。这家商行开在健康南路城关二小旁边,在每年上坟祭祖的必经之路上。仅大年三十晚上,光上坟用的鞭炮、黄纸、小灯笼,每种都卖了几百件。“老板,来一袋黄纸和一串鞭炮,让我扫一下,直接给你微信付款。”“黄纸15块钱,咱们都是老邻居,给你算13,鞭炮10块钱,一共23块钱。”42岁的王利群麻利地给顾客装好东西。
“以前现金支付的多一些,尤其是到了重要节日,还得提前兑换足够的零钱,不然就会找不开。有时经常跑好几家换钱,最后都不好意思麻烦人家了。现在有了微信、支付宝就方便多了,不用费时找零钱,免得顾客等。尤其是付货款的时候,连跑路费都省了。”谈话间,王利群将钢丝床上的黄纸码得整整齐齐。她告诉记者,现在基本上都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
正说着,一对年轻的夫妻走进店里。这正是2018年九月份才结婚的王浩和张珍,今年是这小夫妻第一次一起上坟,在迅速挑选完上坟用品后,王浩直接微信完成支付,只听“叮咚”一声,王利群的手机上就收到语音到账提醒。“现金多了不好带,少了又不够,还容易被偷。网络支付一出现,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真的是太方便啦!”王浩笑着说。
家有老是个宝
实习记者 翟本荣
家有老,是个宝。奶奶今年已经84岁高龄了,身体健康,但是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犯糊涂是常事。但我们仍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人的那份浓浓的爱。
大年初二,母亲知道奶奶最近胃不舒服,不能吃凉的东西,在走亲戚之前就把饭菜放在炉子上热着。下午回来的时候发现奶奶还没有吃东西,锅里的水都已经快干了,父亲就问奶奶:“吃饭了没?”奶奶回答道:“中午家里没人做饭,吃什么饭?肚子不舒服,还跑了三次厕所。”父亲就让我把奶奶的药拿出来给她,问她吃什么饭时,奶奶说:“不吃过年的饺子!”父亲就煮了几个鸡蛋剥了壳给奶奶吃,奶奶还说:“吃香椿芽,今天还没喝奶粉呢。”父亲就把锅里热的香椿芽给端了出来,拿碗给奶奶泡了一碗奶粉喝。
年轻的时候奶奶从来不喝奶粉,从2016年老年痴呆逐渐严重之后突然就喜欢喝了,最开始时是一天一小袋,后来就一天三小袋,奶粉从来没有间断过。奶奶爱喝奶粉,但总把她最爱吃的糕点留着,不舍得吃,一直说:“给孙子留着,给孙子留着”,这一留就经常放过期。
吃过饭后,奶奶就把她的小尿盆往外端,走着走着,又糊涂了,里边的尿差点就倒在家里面,给她说倒在外边,可不知怎么的,还是倒在了家门口。晚上我和同学聚餐,回来时已经是深夜了,奶奶以为是白天,然后就起来往外跑,母亲听见了声音就赶紧起床,陪着奶奶。 近两年来,奶奶的老年痴呆逐年加重,有时连自己的亲外甥都记不得了。但是无论清醒还是糊涂,只要我回来,就给我说:“要不是你妈,我早就埋到东边地里去了!”这几年来,这是我听过最多的话了。
年轻时,父母和老人都曾争吵过,现在老人老了,父母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老人,生怕她磕着碰着。一天当中,时时刻刻都在留意老人,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老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你养我小,我陪你老”。
新人新春拜新年
实习记者 唐正飞
农历大年初一,吴江林、徐小芳这对新人,早早起床收拾,拎着香烟、白酒、牛奶、礼吊子(绑着红绳子或红纸的猪肉)四样“人情”驱车来到外爷家,给外爷拜新年。
吴江林的老家在汉阴县漩涡镇,徐小芳娘家在汉滨区张滩镇,夫妻俩在高新区九州物流园经营者一家油漆店。腊月底盘点完店子,便开始准备过年、拜新年礼物,男方需要拜外爷1家,女方要拜12家,就要准备13份儿“人情”。
大年初一夫妻俩在外爷家吃完午饭,从汉阴赶到徐小芳娘家已是下午2点钟,便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四样“人情”给徐家本家爷叔5家拜年。喝上一杯茶,收下长辈们祝福新人的红包,赶上酒菜上桌,七大姑八大姨围上一桌有说有笑地品尝着讲究的8凉8热佳肴。就这样,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就把这必须要走的几家亲戚走完了。
上世纪80年代初结婚的高生莲感慨说:“现在交通方便,说到哪就到哪。而且现在新民风也讲究简单,真好!我们当时头一年拜新年时的‘人情’:1瓶简装高粱酒,1条1.5元的工农牌香烟,一个礼吊子,10个蒸馍馍。自己爸妈10个大馍馍(7两5的花卷),10个小馍馍(5个糖包子、5个肉包子),其他叔老子10个大馍馍用饭单包好,不管路远路近一家一家拜年。那时还不兴红包,一般给新人的礼物都是一个手帕,一双袜子,条件好点的就是一双袜子、一条毛巾。以前车路也少,大部分都是一两尺宽的毛毛路,车也少,大部分都是步行,有的路远天一亮吃完饺子就走,下午三四点才能到。遇上娘家户族大了,还要找家里人帮忙把‘人情’送到娘家附近,喊来接,家里人原路返回。一家吃上一顿饭,一个地方就是一天,跑快一点拜完年都到初七八了。现在路也好了,车也多了,说来就来了,说走车一开就走了,一天能跑几个地方。原先拜年基本上每家都要吃一顿,不然人家还多心,现在过年放假时间也短了,家数要是多了,只能接二连三的先拜年,坐一下,遇到谁家,就在谁家吃饭。平时有时间了再到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