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健
“我父亲是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在台儿庄战役的关键时刻,他率领的57人敢死队,消灭了占领西北角的敌人,打通了大会战部队之间的联系。”在谈起抗日战斗英雄的战斗事迹时,1956年出生定居在汉中市的王范堂的二儿子王春宣如是说。
王范堂是石泉县后柳镇人,先后参加了卢沟桥防御战、娘子关歼灭战、武汉保卫战、中原运动战等著名战役。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正酣,王范堂率领57名敢死队员,在夜幕的掩护下,向占据台儿庄西北角的日军发起了惊心动魄的攻击,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王范堂生前戎装照
投笔从戎赴国难
王范堂原名王模,1908年12月出生在后柳镇一个小商人家庭。1926年从石泉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回到后柳镇石佛寺小学任国文教员。在学校里,自幼喜爱舞文弄棒打抱不平的他毅然报考了西北军官学校,决定拿起武器报国安民。
毕业后,他随西北军出潼关。由于他拼搏作战,勇敢顽强,很快就由排长升为连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王范堂正在武汉军校带职学习。“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武汉后,民族自尊心驱使他决定到抗战的最前线去。在他会同一些学员向校方呈递参战请求书,申请提前离校奔赴抗战最前线后,便接到了上级停止学习立即返回部队的命令,他和其他学员一道扛起行囊前往部队。
王范堂赶到部队后,才知道局势已经十分危急。北平、天津已处在日军的包围之中,战斗规模不断升级,随时都有可能沦陷。二十七师奉命在保定地区良乡一带布防,王范堂所率的七连就在良乡琉璃河畔,离卢沟桥只有30多公里。一天,在七连前沿阵地突然发现一支日军骑兵小分队,有10来个人,一个个骑着日本战马,耀武扬威地窜来窜去。这时,王范堂已到琉璃河10多天了,一直没有和日军正面交战,战士们早已按捺不住心头怒火,没等日军骑兵全部进入火力网,就迫不及待地开枪射击。前面的几个日军应声落马,后面的日军抛下同伙们的尸体落荒而逃。这次战斗全连击毙日军骑兵3人,缴获战马3匹,是二十七师最早缴获的日军战马。
北平沦陷后,华北战局急转直下,日本侵略军乘势向西推进。王范堂所在的二十七师由保定良乡撤到石家庄集结待命。到了1937年10月,奉命向山西太原转移。在部队进入娘子关地区的第3天上午,发现有一支日本军队正在山沟里的村庄宿营。黄樵松果断下达命令,发起进攻信号。霎时间,所有轻重武器同时向村里的日军开火,沟内日军一片混乱。这时,有一股日军冲出村口,向沟东逃窜,七连受命作为先锋连绕到沟东,抢占山口,堵截溃逃日军。王范堂命令三排正面迎敌,实行紧急堵截。三排士兵一边冲锋,一边射击,和日军混战在一起。王范堂亲率一排、二排迅速赶到,将残余日本兵赶回庄内。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友邻部队呐喊着冲下山坡,日军被团团围困在庄内。经过近50个小时的战斗,歼灭日军一个联队约1000人。在这次战斗中,作为先锋连连长的王范堂,实现了与日军正面作战的夙愿。
挥枪舞刀杀敌寇
台儿庄是山东省南部的一个小镇,是徐州的门户,军事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3月,日寇在这里摆下了两个精锐师团,要和中国军队决战。
3月27日清晨,日军攻破台儿庄北门,我方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搏斗,形成拉锯战,虽经多次反击均未能将日军赶出庄外。部队伤亡惨重,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庄外各部均遭到日军猛烈炮轰。二十七师前后阵地也与日军发生激战。当天上午,黄樵松命令158团三营七、八两个连增援庄内守军。由于庄内地形复杂,而且敌我双方已交织在一起,八连先行一步,不了解情况,盲目进入庄内,遭到日军机枪火力伏击,不到半个时辰,官兵牺牲殆尽。七连连长王范堂立即带领七连进庄投入战斗。
3月28日黎明,日军由西北角向西南方向猛攻,妄图切断庄内守军与三十一师师部的联络,置庄内守军于死地。守城指挥部迅速调集部队从两侧组成轻重机枪火力封锁网,封锁日军进攻路线,同时命令七连在正面进行阻击。王范堂接受命令后,他利用有利地形组成火力网,并有重点地配备兵力。就这样在友邻部队的大力配合下,经过2天3夜的激烈战斗,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住了阵地。激战中,王范堂率领的全连官兵130多人仅剩57人。
3月31日拂晓,日军停止了正面进攻,前沿阵地一片寂静。七连只剩57人,困倦已极,倒地便睡。正在此时,王范堂发现阵地前100米左右的开阔地带出现多条纵横交错的壕沟,偶尔可见日军军旗在沟内晃动。很明显,日军已改变策略,想通过构筑坑道向前沿逼近。王范堂当即向守备指挥官王冠五报告,并建议尽快集中庄内迫击炮,强轰阵地,摧毁敌人坑道,然后组织轻重机枪扫射,歼敌于坑道内。王冠五采纳了他的建议,用猛烈炮火进行轰击,粉碎了敌军的阴谋。
为了彻底击退由西北角侵入的日军,王范堂把阵地上仅存的几个班长、排长召集到一个破屋里说:“我们只有57个弟兄了,现在守备指挥部要决死夺回丢失的阵地,大家只有以死相拼了!”几个班长、排长说道:“连长,反正进也是死,退也是死,守也是死,连长说咋办就咋办!”其实王范堂早就想好了,对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部下说:“我们是中国军人,干脆57个人组成敢死队,就在今天晚上,杀进西北角阵地,拼他个鱼死网破,为国争光,为死难将士报仇,夺回阵地!”
王范堂立即爬过墙屋洞角和弹坑,用电话向长官作了请示,提出了交出防地、组建敢死队的建议。师部批准了王范堂的请战要求,并当即下令:由王范堂担任敢死队队长,连夜出击。57人敢死队组织起来后,队长王范堂郑重宣布:“我们是敢死队员,敢死队员就是要以死报国!”
当日,趁着夜幕,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王范堂率领的57名敢死队员,迅速到达了目的地。此时,敢死队与日军仅一墙之隔。为了有效杀敌,王范堂将敢死队划分成6个战斗组,分别选择了越墙地点。掩护他们的炮击停止后,6个小组同时从掩体内飞驰而出,越过城墙与日军厮杀在一起。敢死队员们见敌人举刀便剁,抬枪就打,一个劲地向前冲。王范堂带着几个战士刚冲进一条坑道,迎面就来了七八个日军。王范堂正准备举枪射击,后边几个战士一拥而上,同时向日军开了火,迅速将其解决。
王范堂带领一个战斗小组,由中段登上墙堡。突然,一颗流弹飞来,他只觉得脸上一热,一头栽下墙头。两个队员搀扶起他,他一摸头上血流如注,一摇头,觉得头还灵便地长在脖子上,大吼一声:“别管我,杀退鬼子!”两名敢死队员又冲进敌群。王范堂抡起大刀,砍向鬼子。一群鬼子又冲了过来,王范堂大声命令7个杀晕头的敢死队员:“趴下、快趴下!手榴弹!”10多颗手榴弹飞向敌群,日军又倒下一片。王范堂又大声命令:“弟兄们,冲!”敢死队员杀一阵、冲一阵,很快6个小组就推进了二三百米。
在炮火的掩护下,王范堂冲杀在前,他手握大刀,右一晃、左一劈,鬼子还没伸直腰,就倒在地上,敢死队员照着队长的样子,杀开一条血路,堵住退敌,用枪射、用刀砍,整个西北角杀声震天、炮声震天,敌人不知我军上来多少,只顾后退,狼狈逃窜。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搏斗,日军丢下60多具尸体,向北狼狈逃窜。偷袭取得了成功,夺回了西北阵地。在这次战斗中,57名敢死队员仅剩13人生还。
“敢死队夜袭日军大获成功,清除了攻占台儿庄西北角的全部日军,保证了台儿庄内外中国抗日军队的联系,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础。”王春宣说,“在台儿庄大会战后,父亲先后被提升为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直到副师长。在抗日战争的决战阶段,他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等许多重要战役,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重拾刀笔写史料
1949年12月,王范堂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12月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学校军事教官。1952年7月,王范堂响应组织号召,转业回乡。他携妻刘先涛回到阔别已久的石泉,参加地方建设。后上级安排他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3年底结业后,分配到汉中工作,1955年担任汉中市文化馆副馆长。
王范堂到汉中,便一头扎在文化馆里,想用昔日的敢死精神,为发展汉中地区的文化事业作一番努力。一年里,他有一半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跑遍汉中市200多个生产大队,在农村积极组织文艺宣传活动,闻名全国的“汉中张寨农二哥诗社”就是由他组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退休的王范堂决定用有限的精力,将自己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事件写成回忆录,传给子孙后代。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或口述了《在抗战的最初日子里》《我率领的五十七人敢死队》《忆张慧民》等多篇史料文章,有的在《人民政协报》《团结报》发表,有的被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汉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石泉县县志办等单位收进专著,为研究台儿庄战役及抗日战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987年,80岁高龄的王范堂突发脑出血,被病魔夺去生命。
时光荏苒,英雄已逝。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胜利80周年,作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光辉历史早就载入史册。王范堂的战斗事迹及其在台儿庄战役中所作的贡献,必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