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妙鸿 杨迁伟 张昊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着大地。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女娲山安置区原社区工厂一楼大厅内却书声琅琅,清凉一片。伴随着孩子们清脆的“叶老师好!”“李老师好!”的问候,退休教师叶世平、李照琼夫妇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讲台前。
消息如同山风,迅速传遍了沟壑纵横的女娲山。“叶老师、李老师回来了!”西河镇镇长钱飞感慨道:“村里不少家庭,两代人都曾是他们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女娲山的活教材,更是乡亲们为人处世的标杆。”
女娲山村地处偏远,距县城40余公里。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假期教育和安全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镇政府调研了解到村民诉求后,决定腾出安置区闲置的房屋开办“暑期兴趣课堂”,桌椅、黑板、空调一应俱全。然而,临近暑假,合适的辅导老师却迟迟未能找到。
就在钱飞焦急之际,一个电话带来了转机——叶世平主动联系,表示愿与妻子李照琼一起义务执教。“叶老师电话里非常干脆,说如果要办,他和李老师愿意来,分文不取。”钱飞回忆道,语气中满是感动。
银发丹心映讲台 书声浸润女娲山
7月15日,烈日当空。
讲台上,李照琼正声情并茂地讲述《孟母三迁》,引导孩子们思考环境与成长的关系。讲台旁,叶世平默默地为每个孩子的水杯添满开水,细心晾温。门外,不少村民驻足观看。
李照琼在给孩子们讲《孟母三迁》
西河镇干部吴蕊也在人群中凝望。作为叶世平曾经的学生,眼前熟悉的身影瞬间勾起了她的回忆。“叶老师还是那样细致入微,笑脸盈盈。”吴蕊轻声对身边的家长说,眼中闪着光,“‘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人要朴实善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他常教导我们的。”大学毕业后,吴蕊选择报考“三支一扶”,投身基层。“当年叶老师在我心里点燃的那盏灯,一直照亮着我服务他人的路。”
明亮的玻璃门隔开了外界的炎热,清晰地映照着两位老师朴素的身影和慈爱的目光,他们亲切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让旁观者肃然起敬。
随着眼保健操轻柔的音乐结束,叶老师一声“下课”,孩子们瞬间雀跃起来,四散开来寻找自己的快乐天地:三五成群围坐棋盘,黑白对弈间眉头紧锁;羽毛球在空中划出欢快的弧线,引来阵阵喝彩;跳绳翻飞,伴随着轻盈的跳跃和银铃般的笑声……
看着眼前充满生机的场景,钱飞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正是我们办暑期课堂的初衷,”他介绍道,“课内侧重用国学经典浸润心灵;课外则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孩子们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钱飞强调,“暑期兴趣课堂”主打“陪伴”二字,既引导孩子们暂时远离电子屏幕,更在实践中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落到实处,让山里的娃娃们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两位老师在女娲山教书育人超过40年。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放心,他们也牵挂着这里的娃娃。”女娲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廖琴介绍,为了这半天的课程,叶世平夫妇每天清晨从县城驱车赶来,下午再返回,风雨无阻。
这天的课堂迎来意外的馈赠,前来做调研的陕西师范大学几位老师,听闻叶世平夫妇事迹,当即提出给孩子们上一堂特别的课。
悠扬的歌声瞬间打破了课堂的宁静,清澈的童声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稚嫩的歌声飘出窗外,在山谷间回荡。孩子们围坐一圈,小脸上洋溢着新奇与专注,有的跟着节奏拍手,有的小声哼唱。这突如其来的音乐课,如同山间拂过的一缕清风,为朴素的课堂注入了别样的生机与色彩。
课后,一位陕师大的老师握着叶世平夫妇的手,动情地说:“这个地方我们还会再来,会组织更多的同事,来给孩子们上音乐、美术课。让山里的孩子,也能感受艺术的熏陶。”这不仅是承诺,更是两代教育者对山村孩子共同期盼的回响。
四秩春秋守烛光 燃灯照路护新芽
时光回溯到1983年。19岁的叶世平高中毕业,被安排到女娲山深处的黎明小学任教。彼时山村教学点遍布。几年后,他与同在山区执教的李照琼相识相知。共同的理想——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大山的热爱,让他们在简陋的校舍里结为夫妻。
“那时条件艰苦,打报告领个证就算结婚了。学校就是家,一起教书、做饭、照看娃娃。”李照琼的回忆简单而温暖。他们视学生如己出,手把手教写字,耐心讲解难题。寒冬,他们早早生好炉火,烧好热水;孩子没带午饭,他们就张罗饭菜,安排午休。对留宿的学生,李照琼更是悉心照料:“晚上招呼洗脸洗脚,哄睡了才休息,半夜还要起来看看。”她忘不了那个深夜:“一个住校娃发高烧,喂药后我守在床边,一宿没合眼,心一直悬着。”
最让叶世平揪心的是孩子们的上学路。“冬天,天不亮孩子们就提着用铁丝拴着的炭火盆上路了。路特别难走的,我都要去接。放学后,一定送到山头,看着家长接走,喊答应了才放心。”那微弱的炭火,不仅驱散了山路的寒凉,也映照着这对年轻教师守护未来的决心。
廿六学子牵襟怀 一诺千金守青山
时代的变迁给深山教育带来挑战。2011年,撤并女娲山乡,叶老师所在的任家垭小学划归平利县老县镇,后又划归城关镇,教师陆续调回县城。2016年,学校再划归西河镇时,仅剩3名教师,其中两人申请调往城关镇中心小学。时任负责人的叶世平面临抉择:去城区条件更好,但若离开,剩下的26个孩子恐将失学。
正当他犹豫之际,几位家长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近乎哀求:“叶老师,您可不能走啊!您走了,这学校怕就没了,我们的娃……可就没地方念书了!”
家长们的期盼沉甸甸地压在叶世平心头。他几乎没有犹豫,做出了决定:说服在女娲山景区小学任教的妻子李照琼,调入任家垭教学点。从此,夫妻二人成为这所深山小学仅有的教师,用双肩扛起了26个孩子的读书梦和整个村落的希望。
叶世平、李照琼夫妇在整理教室
“山里的孩子家境普遍困难,小小年纪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几十公里外的县城上学不现实。”叶世平夫妇的话语朴实却坚定,“我们就是大山里的人。我们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在哪教书都是育人,不如留下。”
最令叶世平夫妇欣慰的,是看着孩子们如小树般抽枝长叶——从手把手教一个二年级孩子洗脸洗澡的生活点滴,到听闻他今年考上大学的喜讯;从任家垭小学走出去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努力向上,绽放着自己的光芒。“这不是我们教得好,”夫妇俩谦逊地说,“是山里的孩子懂事得早,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更懂得感恩大山的哺育。”
青山不语证初心 苍樟犹记育苗人
7月15日上午课程结束,送走最后一名孩子,叶世平夫妇带我们前往他们曾坚守多年的西河镇任家垭小学去看一看。
在崎岖的山路颠簸二十余分钟,半山腰一处绿荫掩映的小院映入眼帘——这便是曾经的任家垭小学。下车后,叶世平深情凝视着校门口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它郁郁葱葱,繁茂的树冠已遮蔽了小小的校门。他缓步上前,抚摸着粗壮的树干感慨道:“这棵香樟树,是当年任家垭小学建校时我亲手栽下的树苗,你们看,现在都脸盆粗细了!”
“学校撤并后,叶老师、李老师依然操心这里。前不久,大风掀翻了学校屋顶的瓦片,还是他自己摸黑上来修好的。”廖琴补充道。
叶世平推开一间间空置的教室,斑驳的墙壁、吱呀作响的门窗,黑板上整齐的汉语拼音板书像是刚刚写上去的,仿佛都在诉说着他与李照琼在此倾注的半生心血,每一处都记录着感人的故事,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
站在校门口抬眼望去,女娲山层峦叠翠。四十载风雨坚守,此刻化作一句平静而有力的誓言,在山谷间回响:“如果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依然会选择留在这里。留下,为了孩子们走出去的希望。”
【记者手记】
扎根山野 点亮希望
近日,平利县西河镇退休老师李照琼、叶世平夫妇,再次回到女娲山下守护留守儿童的故事引发社会关注。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叙事,更是一曲感人至深的大山赞歌,是对“教育振兴”最生动的诠释。
在繁华都市的诱惑面前,他们选择了坚守。山区条件艰苦,生活清贫,教学资源匮乏,他们克服交通不便,克服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他们可能没有丰厚的薪资,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他们拥有的是一颗火热的心,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忠诚,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显珍贵,也更具感染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乏追求名利、注重个人发展的声音。然而,李老师和叶老师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浮躁的心灵。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常常隐藏在平凡之中;真正的力量,源自内心的坚定。他们的“扎根”,是对“诗和远方”的另一种解读——那“远方”,可以是山那边的世界,也可以是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未来。
他们的坚守,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书育人,更是对山区孩子们的精神滋养。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格,激发他们的梦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心怀希望,努力奋斗。他们的存在,让孩子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们的坚守,是对国家教育振兴战略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响应。他们是散落在山区的“星星之火”,用微弱的光芒,点燃了无数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希望的种子;他们的每一次讲解,都播撒着知识的芬芳。
两位老师的故事,是无数扎根山区教育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爱。他们是山区教育的“守望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想,点亮着山区未来的希望。
诚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选择“扎根”山区,但我们应该向李老师、叶老师这样的教育者点赞。这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这些扎根山区的老师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如何让他们在坚守中不孤单,如何让山区的孩子们也能享有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基于此,我们应该向李老师、叶老师夫妇们致敬,向所有扎根山区教育的老师们致敬!同时,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为山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