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锐萍
安康是一座老城。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秦头楚尾”之称,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
安康也是一座新城。曾被《中国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大宜居小城,也被国务院总理誉为“秦巴明珠”。
尤其是市三次党代会以来,安康的生态建设领跑全省。
获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为全省唯一、全国16个地级市之一。创建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生态示范县,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位列全省第一。2016年1至8月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安康实现GDP增长10.8%,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增速居陕西全省第一。
5年里,从汉江以南到汉江以北,生态文明创建的成果正在成为擦亮美丽安康的新名片。
从山林经济的发展到生态旅游的延升,从 “飞地经济” 的提出到主体功能区的国家定位,从“美丽乡村”的创建到特色小镇的打造,从“创森”到“创文”,安康正在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给世人拉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面。
准确定位、循环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康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保护不仅是安康的民生需要更是一种政治使命。
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安康列入国家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2012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安康市各县区均在规划范围之内。同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康市10县区全部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影响区。2013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除汉滨区月河川道以外的9个县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对安康三个层面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我市发展必须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生态保护对安康人民来说,是生命线意义的大事。
2013年7月28日,中共安康市委以安发[2013]7号文印发了《关于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意见》,指出,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安康的具体落实,是循环发展战略在安康的生动实践,是全市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
这一文件既是全市党员群众智慧的发展思路,也是指导和统领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郭青在市委三届四次会议上说,美丽新安康,是努力在“生态美”上领跑全省,在生态建设上争做全国示范,永葆安康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美丽新安康,是兴于生态、立于经济、成于民生,让城乡因生态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美丽新安康,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有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又有城镇美、乡村美、社区美,还有百姓美、社会美、和谐美。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原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安康视察时强调,生态对安康来说,是宝贝、是生命,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安康要是没有生态了,还有啥?一定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搞好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绿化工程,打造宜居生活空间,促进山水林、天地人相和谐。
由此,生态保护不仅是安康的一项民生需要,更是摆在安康人民面前的一种政治使命。
守山护水、植绿养林——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关停诸多污染企业,严格产业发展准入门槛,确保一江清水北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美”上领跑全省!——站在新的起点上,300万安康人民满怀豪情接过了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统一思想,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咬定“以绿色发展打造美丽富裕新安康”这一目标,埋头苦干,奋力前行。
2013年10月,我市专门召开了全市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会议,徐启方市长在会上强调,保护汉江水质既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又是保障一江清水供北方的责任和使命,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汉江水质的重要性。
随后,《关于加强汉江水质保护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安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办法》、《安康市城镇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营管理办法》等四个文件相继出台,为切实保护汉江水质起到了积极的政策保障作用。
2014年4月24日,市环保局与全市12家黄姜皂素企业签订黄姜皂素污染整治责任状。同时,将43家重点企业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纳入2014年环保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市先后关停铅锌矿、汞锑矿、皂素等“两高”企业300余家,淘汰落后产能9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亿元。目前,全市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重点区域地下水水位达标率为100%。汉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
同时,我市围绕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林业向经济林业转变发展,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升级。
5年来,我市累计造林育林326.3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136.1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瀛湖被列入国家15个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湖泊,国家批复生态保护项目资金7.6亿元,已完成投资2.3亿元。安康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已经成为安康人民的共识。
发展“飞地经济”、 打造特色小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老百姓在守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赢取“生态红利”。
“国家把安康定位为限制类开发区,但限制开发不等于限制发展,安康的路就是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青接受陕西日报记者时说的话无疑廓清了安康保护与发展的大是非。
2013年9月13日,“飞地经济”的发展号角吹响。10月10日,市委《关于发展“飞地经济”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使得安康9县区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发展县域经济备受困扰的问题迎刃而解。
白河作为试点县率先启动,仅仅时隔一个月,便与“飞入地”安康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征地1500亩建设安康高新白河工业园区。
截至目前,我市5个县的“飞地经济”园区均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93亿元,签约项目49户,落地建设项目14户。
市长徐启方说:“飞地经济”是按照“全域安康”理念做出的决策,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通过这一系列加强区域统筹协调的举措,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开发秩序,创新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益,实现各县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力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安康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外省市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2016年上半年,在全市启动开展了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8月31日,安康梦想小镇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市特色小镇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必将为安康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安康实现GDP增长10.8%,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增速居陕西全省第一。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已占到安康GDP的65%。
创文明城市、创森林城市——安康正在从曾经的落后和封闭成为一座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宜居小城。
2014年9月29日,我市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突出造福群众、突出树好形象,不断提升安康美誉度,加快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让秦巴明珠焕发耀人光彩。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加快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有效载体,是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两年的创建,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正在安康一步步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投入园林绿化建设资金16.9亿元,新建17个综合公园,改扩建8个专类公园,建成54个街头绿地游园,实施拆墙透绿30957延米,通过大力推进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阴化、水系林带化、农田林网化,加快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我市初步实现了“林在城中、森林围城、美在村中、生态宜居”的目标。我市四县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三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平利县被命名为“全国最美乡村”。
甲午年入伏的第5天,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组织的“人文汉水” 笔会采访团来到安康采风,其中有位作家临走时感慨地说:“安康的山啊,水啊,真是美。作为一个自然人,最终追求的就是一种闲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我觉得安康就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