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李楠桦)今日,人社部就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颜清辉在发布会上表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主要政策,概括起来就是15个字,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管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可以更好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减轻异地就医患者的经济负担。
颜清辉进一步解释,就医地目录就是参保人员跨省就医时原则上执行就医地的支付范围,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标准。参保地政策就是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原则上执行参保地的支付政策,这些支付政策包括医保基金的起付线、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等。就医地管理,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的时候,就医地经办机构要为异地就医人员提供和本地参保人员相同的服务和管理,包括咨询服务、医疗信息的记录、医疗行为的监控、医疗费用的审核等等。
“以一个符合条件的河北某市的参保人员到北京就医为例,他看病时执行的是北京的目录,但是基金支付的起付线、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还是执行河北所在市的政策,同时他到北京就医,北京市经办机构要向对待本地参保人一样给他提供同样的服务和管理。”颜清辉说。
颜清辉强调,这些政策待遇有几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的权益,实行就医地目录减少了各省因为目录不同导致的不同报销的情况,同时参保地政策又保证了同一个统筹地区参保人员待遇的基本均衡。二是有利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合理施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政府差异等,各个省份之间的医保支付范围现在存在一定差异,医生不可能了解其他省份医保支付的范围,所以执行就医地的目录便于医生按照习惯来进行诊疗,更好地为跨省就诊患者合理施治。三是有利于加强医疗服务的管理,因为地域的原因,参保地对于异地就医行为是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所以把管理责任交给就医地的经办机构,把异地就医情况纳入到就医地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协议管理和医保智能监控的范围,可以更好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减轻异地就医患者的经济负担。